Beyond Meat连亏三季 摆脱餐饮渠道依赖是当务之急

日期:05-08
BeyondMeat餐饮渠道人造肉

题图来源:BeyondMeat官网

题图来源:Beyond Meat官网

我们曾多次报道过在风靡全球的植物肉风潮,这种通过分子生物学改变豆类的蛋白结构制作的肉类,相对而言更环保、饱和脂肪含量更低,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其他市场,这一赛道都深受资本青睐。

但这个赛道上的领先企业、“植物肉第一股”Beyond Meat(别样肉客)的近期业绩却陷入了低迷。

Beyond Meat日前披露的2021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该公司净营收1.08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1.4%,但低于华尔街预期的1.13亿美元;净损失2730万美元,调整后每股损失42美分,也超过了华尔街预期的19美分;而去年同期公司为盈利状态,净盈利180万美元,调整后每股盈利3美分。

鉴于疫情影响下的未来市场存不确定性,Beyond Meat并未披露全年财务预期。但该公司CEO Ethan Brown在财报披露后的电话会中表示,目前市场看到了“缓慢的解冻”状况,对未来持积极态度。

这已经是Beyond Meat连续三个季度出现业绩亏损了,这家公司将从2020年初开始爆发的疫情视为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

而疫情对餐饮行业造成的巨大冲击,才是令Beyond Meat业绩节节下滑的关键。在其原本的营收结构中,餐饮渠道和零售渠道份额几乎各占五成,甚至餐饮渠道份额会略高一些。疫情期间,餐馆纷纷暂停营业,人们出门就餐的次数也大幅减少,Beyond Meat在餐饮渠道的销售自然备受冲击。在疫情期间,其损失了约3000个餐饮渠道客户。

作为应对,Beyond Meat加大了对零售渠道的投入。今年3月,Beyond Meat增加对沃尔玛的产品供应,售卖门店扩大至2400家。截止今年第一季度,这家公司已有超过75%的销售额是来自零售渠道。

实际上,植物肉生产企业对餐饮渠道的过渡依赖,是当前整个植物肉行业存在的共同问题。

考虑到目前技术条件下,植入肉产品的口味还不能真正做到真肉的水平、其价格也普遍高于真肉的售价,说服普通消费者通过零售渠道直接购买植物肉回家制作的难度还很大,甚至可能因为第一次烹饪这类产品效果不佳而彻底否定植物肉这个品类,选择从餐饮渠道切入,对植物肉生产企业而言是培育市场更为有效的方式。

但硬币的另一面,就是会被餐饮渠道所左右。一旦遭遇疫情这样的“行业危机”,重要的供给命脉就会被切断,进而直接影响到植物肉生产企业的收入。

植物肉生产企业必须设法从提升口感、研发烹饪方式、普及消费理念等多种层面上教育消费者,令他们愿意从不同渠道上去购买植物肉产品。

除疫情影响外,Beyond Meat不佳的财务表现也并非完全是由于疫情造成的,越来越多的入局者让这个较早布局植物肉赛道的公司面临更为激烈的竞争。

由于人们对消费者对动物肉类安全及健康的关注,植物肉赛道在疫情之后其实一度收获了较高增长。以中国市场为例,去年一年,就有不少中国本土植物肉公司拿到了融资:珍肉在2020年初获得来自纽约Big IdeaVentures的投资;星期零则在去年8月获得千万美元的A轮融资:Hey Maet则分别在去年8月和12月获得种子轮和Pre-A轮融资。

这些中国本土的植物肉公司相较于Beyond Meat等跨国品牌而言,主要有两个优势。一方面,这些本土创业公司开发出的产品更符合中国本地消费者的烹饪习惯,比如他们有植物肉肉松、植物肉饺子馅等产品,而不只是Beyond Meat更符合欧美习惯的肉饼产品;另一个优势则是价格,植物肉价格原本就高于真肉价格,而Beyond Meat在植物肉赛道中的售价也相较于其他品牌更高,这在抬高消费者选购Beyond Meat产品门槛的同时,为中国本土品牌提供了更多机会。

事实上,目前Beyond Meat进入中国市场的明显阻力就包括进口成本与产品售价。咨询公司英敏特的报告显示,在中国市场上,有三分之二的受访消费者听说并愿意尝试植物原料生产的肉食品,但当前,“创新植物肉的价格和猪肉相当,因此不太富裕的消费者虽然对其感兴趣,但踌躇不前。”

Beyond Meat正试图通过在不同地区市场的投资,变为一家全球布局而不只是依赖北美市场的公司。

在投资者电话会中,Beyond Meat公司的CEO Ethan Brown特别提及了其在中国市场的投资。2021年4月8日,Beyond Meat位于嘉兴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植物肉生产工厂正式揭幕,该工厂将主要生产植物猪肉、牛肉和禽肉,未来将通过规模化生产开发中国本土市场,扩张餐饮和零售渠道。

“我预期嘉兴的工厂未来可以帮助我们优化成本结构。”Ethan Brown表示,他同时也对Beyond Meat的欧洲工厂持有相同的期待。

鸿海:印度厂有人确诊新冠肺炎 或包括多名中国工程师 华为丁耘:今年5G ToB将走向规模化商用 要点亮1000座智慧工厂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