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车赛道入局者众做大蛋糕同时谨防泡沫
文/毕舸
新能源车行业堪称当下最火热的新兴行业之一,继今年3月小米集团正式宣布进军汽车领域后不久,依靠网约车起家的滴滴也正式宣布进军造车行列。而在更早前的1月,百度宣布将与浙江吉利控股集团共同组建智能电动汽车公司,另一巨头华为进军新能源车行业的消息也不绝于耳。一时间,新能源车行业从蓝海行业变为红海行业。
各界巨头纷纷进军新能源车行业,在于行业本身的巨大想象力,以及政策推动的发展红利。目前,新能源汽车产业已上升至国家发展战略高度。2020年,国家出台多项政策鼓励新能源汽车发展,降低了企业的进入门槛,提高了产品要求,完善了强制性标准,延长了新能源汽车财政补贴。11月份,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为未来15年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地方层面也纷纷出台政策鼓励新能源汽车消费。国家与地方的政策体系逐渐成型,给予了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极大的支持。
政府对于新能源车行业的扶持也在调整过程中。从前些年的大量补贴为主,到如今的补贴退坡,看似对新能源车行业是利空,但其实是利好。有关部门在减少直接补贴的同时,给予了新能源车行业更大的发展空间,未来,更多地区将推动传统出租车、网约车、公交车等各类公共交通工具“变燃为电”,这意味着新能源车覆盖家用到公共交通领域,并且将在各地加速推进,如此将给新能源车行业带来更多的市场份额。
而减少直接补贴,则有利于改变之前新能源车行业部分企业过度依赖补贴、导致其竞争力偏弱乃至骗补等现象,未来各参与企业将主要依靠自身在技术、性能、产品等方面的硬实力取胜,资金来源也指向企业自身投入及市场投资,更能遵循制造方与投资方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一体化规律。
经过这些年国内率先进场企业的量产化车辆落地,电动汽车的“三电”(电池、电机和电控)技术基本成熟,续航里程和电池组能量逐步提升,以及充电桩、线下门店等配套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接受新能源车。数据显示,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自2020年7月开始,月度销量同比持续呈现大幅增长。2020年,产销分别完成136.6万辆和136.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7.5%和10.9%,产销量创历史新高。
与此同时,部分国产新能源车企业已经开始占据中高端市场,比如某新能源车车企的新车定价在30万元以上,甚至高于特斯拉同类车型,显示出其对于市场定位和用户购买力的信心。
以上因素让新能源造车赛道入局者众,也将持续做大这一蛋糕。随着政府对于新能源车行业发展的高度重视,新能源车行业将在一个更加开放、规范的空间中快进,由此吸引了大量企业和资本。企业和资本带来资金、人才、技术等各种资源的集中投放,给新能源车行业带来优质资源配置所形成的技术升级、规模化制造,也就能够让边际成本逐步下降,推动其中的佼佼者以更高效率、更低成本完成造车,有能力向用户提供性价比更高的新能源车。这将形成新能源车行业产销两旺、技术竞争力同步增强的良性循环。
但我们也要指出的是,行业整体利好并不等同于所有参与者都能获利。可以预料的是,随着小米、百度、滴滴等拥有较强资金、技术、人力等基础的巨头入场,新能源车行业的竞争将进一步加剧。这首先将体现在人才层面,随着人才、资金流动性增加,新能源车行业的腰部和尾部企业有可能出现骨干技术、运营等人才资源“失血”。
研究机构数据显示,2019年新能源车行业融资次数相比2018年减少,但融资总金额增加,显示资本开始集中投入到行业中更具优势的蓝筹企业,这会让头部企业获得更多资金及其他资源,而落后者则会处于不利的竞争局面中。
此外,如此多的企业扎堆进入新能源车行业,同样要承受双重压力,也即尽快推出新车及量产的运营压力,毕竟不少同业已经在这一赛道上先跑了几百公里,占据了不小的市场空间。
在此过程中,如果有企业不注重造车的本身规律而希望速成,则可能会重蹈之前其他车企的覆辙,陷入“PPT造车”“概念造车”等投机中。
而随着各家车企的量产,也就可能出现供需关系的变化,更加趋向于买方市场,这当然会让消费者有更多样的选择,但车企也会因车辆竞争力不足而导致大量库存。
这也就是新能源车行业存在的泡沫风险。坦率而言,目前入局新能源车行业的各家企业来源不一,有“卖房的”,有“卖手机的”,而企业对于新能源车行业究竟是抱着长期主义,还是为了投机或者为自家企业估值或市值造势也尚待观察。再加上赛道过度拥挤所引发的产能过剩、同质化甚至恶性竞争,其风险不可不防。
新能源车赛道前景光明,用户和政府对于更多愿意投身其中的企业也会持欢迎态度。但各家企业也要谨防超车速度过快而翻车。毕竟,之前网约车、共享单车、社区团购等前车之鉴仍历历在目,新能源车行业究竟发展如何,还有待于政府监管、市场出清的双管齐下,通过优胜劣汰,让真正具有竞争力的企业支撑起行业发展大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