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付玉梅
小米宣布造车后,由科技巨头下场引发的新一轮造车浪潮越来越热闹。如今,造车牵动的不止是资本市场和看客的神经,还有背后的城市角力。
众所周知,造车是一件烧钱的事。而地方政府做起风投来,甚至比金融资本出手阔绰。此前,几大造车新势力都接到过地方政府抛出的橄榄枝。合肥因力挽狂澜拯救蔚来,还一度被誉为“最强风投”。此外,上海出地引进特斯拉、百亿投资扶持威马,广州、肇庆押注小鹏等来自政府的大手笔投资也屡见不鲜。各地或都在瞄准同一个目标——争夺新能源汽车之都。
浪潮中,无论是从新能源车企引进还是政策力度来看,北京的身影都略显低调。早在新能源产业起步初期,北京就曾提出要成为全国“新能源产业发展之都”,如今是否有被“后起之秀”追赶之忧?随着科技公司下场造车,新一轮风潮又是否会在北京刮起?有分析认为,结合造车趋势及产业格局的演变,北京的造车未来值得畅想。
造车场上诸神之战开启
距小米3月30日宣布造车一周后,媒体报道称滴滴开始启动造车项目,由滴滴副总裁、小桔车服总经理杨峻负责,目前团队已经开始从车厂挖人。目前滴滴尚未回应。
而此前的小米造车,随着雷军一句“愿押上人生全部声誉”而赚足了关注度,并宣布未来十年投资100亿美元。今年1月,百度也和吉利同时宣布将组建智能电动汽车公司,百度将以整车制造商的身份进入汽车行业。
有观点认为,造车场上,新的“诸神之战”已开启。由于上述几家公司总部都在北京,有业内人士发出了“一夜之间,北京已经成为造车新势力核心城市”的感慨。
事实上,北京市新能源产业起步伊始,就定位于全国新能源产业的研发中心、示范中心和高端制造中心。早在2009年八达岭新能源产业基地揭牌时,时任北京市副市长苟仲文就说到,今后北京将成为全国的“新能源产业发展之都”。
据公开资料梳理,北京现在有北汽新能源、福田戴姆勒、北京现代、北京奔驰、长安汽车等整车产能布局。此外,除了早年规划的北京大兴、昌平、房山区等在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亦庄区也正式提出要打造新能源及高端汽车产业发展核心承载地。
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明确了将从技术创新、制度设计、基础设施等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加快发展步伐。各地随即跟进。
北京也在“十四五”规划中提到,坚持智能制造、高制造方向,壮大实体经济根基,保持制造业一定比重,大力发展集成电路、新能源智能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不过,竞逐“新能源汽车之都”的大赛已在各地火热开启。其中,“最强风投”合肥也是率先制定“五年计划”的城市。在2020年11月出台的《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中,合肥提出要大力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预期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超过千亿,整车年产能达到100万辆,同时质量品牌具有国际竞争力,成为全国重要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
3个月后,上海也发布了相关规划。《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实施计划(2021-2025年)》指出,到2025年,上海市新能源汽车年产量超过120万辆,新能源汽车产值突破3500亿元,占全市汽车制造业产业产值35%以上。
这些城市也已经打造出汽车产业集群。仅在2020年,蔚来中国总部落户、大众江淮深度混改、大众投资控股国轩高科等行业重大事件均发生在合肥。目前,合肥已集聚蔚来、江淮、大众(安徽)等新能源汽车企业120余家,形成了涵盖整车、关键零部件的完整产业链。在上海,以引入特斯拉的上海临港新片区为例,依托特斯拉、上汽荣威等企业,加大上下游布局,汽车领域关联企业突破60家,到2025年,智能新能源汽车工业总产值目标1200亿元。
对比其它城市情况,多名专家向中新经纬(微信号:jwview)表示,北京近年的造车成绩确实不突出。“尤其是在引进新能源企业方面,北京的投入力度还是比较小的,老牌车企的表现也一般。如果与其它城市相比,甚至会显得政策力度不足。”一名汽车市场研究专家向中新经纬分析称。
如今,热门造车新势力都已和各个新能源汽车代表城市进行了深度绑定,如合肥的蔚来、上海的特斯拉/威马、肇庆的小鹏等。而在北京,作为最早入局新能源汽车领域的车企代表之一北汽新能源,正经历着销量掉队的局面——2020年销量下滑超八成,远低于大盘水平。
新一轮造车风会在北京刮起吗?
“不同城市的造车情况与其不同的城市定位有关。作为首都,北京的城市空间更加有限,有更严格的规定,不会盲目‘跟风’引进大批车企。”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中国市场学会营销专家委员会秘书长薛旭在接受中新经纬采访时谈到。
“北京有着深厚悠久的汽车工业发展史。在早年的新能源汽车发展浪潮中,北京也曾占据高地,在电动汽车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目前稍显乏力,实现预期目标存在一定困难。”国家新能源汽车创新工程专家组组长王秉刚在接受中新经纬采访时也谈到,北京作为首都,在产业布局上应该突出技术创新。
新一轮造车风也在改变着原有的行业模式。在造车新势力、以科技公司为代表的跨界造车者争先入场后,对城市而言,新玩家选址的关键问题摆在眼前。
近日,消息称理想汽车正在筹划建设第二座工厂,极有可能建在其公司总部所在的北京。对此,理想汽车相关人士回复中新经纬称没有接到这方面的消息。据了解,理想汽车由原来的车和家主体更名而成,总部一直在北京,去年办公地址从朝阳区换到顺义区,而工厂定在江苏常州。
建厂意味着造车产业链的全面部署,对地方招商来说或极具吸引力。在小米宣布造车后,多名武汉网友呼吁,希望小米到武汉造车。3月31日,据媒体报道截图,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回复网友称,汽车已成为武汉开发区的支柱产业,开发区正积极推动传统汽车向下一代汽车转型升级,主动出击,精准招商。小米作为世界500强,是该区重点的招商目标企业。该区高度重视小米官宣造车事件,已第一时间成立工作专班,将主动、热情对接小米,争取合作可能性。
不过,中新经纬4月9日再查询时,相关部门的回复已变成:“我区一直密切关注着国内外知名企业包括小米等下一代汽车发展动态。对于小米造车事宜,我们将持续关注。”原来媒体报道中的留言和回复已查询不到。
值得注意的是,百度、小米等科技巨头,虽具体造车规划未披露,但其总部多坐落在北京。这一点在薛旭看来,对北京成为“造车之都”极具优势。
“现在中国汽车工业的零部件制造体系已经很成熟,物流体系也很发达。所以在哪造车不是重点,更重要的还是研发总部的选址和建设,人才的引进和培养。虽然北京在城市空间上的承载能力有限,但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大规模建设都已在推进,未来有很大的想象空间。”薛旭说。
王秉刚也认为,北京应更侧重于强调科技发展,而非基地建设。薛旭认为,未来造车之都的定位将随着汽车行业趋势的演变而改变,自动驾驶技术的研发、软件的升级、电池电机等技术的突破将扮演重要角色。
也有不同的声音。前述汽车市场研究专家认为,“北京没有产业优势,所以百度、小米等科技企业造车还是会在南方寻找造车资源。这样的话,北京只有一个‘总部’的概念,对整体汽车产业的拉动不是特别明显。”
同时,不同的模式也面临着不同的挑战。地方政府引进新能源汽车企业的“光环”下,一地鸡毛的案例也屡见不鲜,例如去年,落地江苏的三家造车新势力博郡、拜腾、赛麟先后被曝出创始人跑路、资金断裂等。薛旭还谈到,随着产业迈向成熟,地方政府作为“风投”的黄金时期已经过去了,“合肥效应”是特例,“同样的故事很难上演了”。
王秉刚指出,汽车企业在变革期都免不了要受到冲击,此时更应该找准自己的轨迹,其中自主品牌要更加发挥力量。
“随着汽车行业进入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的大变革时期,北京应该抓住机遇,在汽车科技的研发投入上发力。现在亦庄区也已经有好多汽车研发机构驻入,我认为是非常好的趋势。我们也更期待北京的科研基地带领行业转型升级。”王秉刚说。
天眼查专业版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3月31日,北京市今年新增新能源汽车相关企业数量为66家,与去年一季度同期数据28家相比,同比增长约135.7%。另外,2020年全年北京市新能源汽车相关企业注册数量为222家,年度注册增速14.9%。按此增速计算,预计2021年注册数量将突破250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