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发展区块链应重视开源治理经验
电子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贾开
中共中央政治局近日就区块链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进行第十八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区块链技术的集成应用在新的技术革新和产业变革中起着重要作用,应加快推动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在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转型日益深入的时代背景下,区块链历经十余年发展,当前已经形成了蔚为大观的技术体系和产业生态,并正在从数字货币领域加速向其他领域扩散、推动与各行各业进行创新性融合。也正是因为其具有赋能经济发展新动能的潜力,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都对其寄予了厚望并试图通过公共政策和公共资源加速推动区块链的技术发展和产业应用。
不过另一方面,我们必须要注意的则是区块链本身技术属性和产业应用逻辑的特殊性,使得它可能不同于传统信息技术并因而将体现出不同的发展规律和发展需求。具体而言,不同于传统信息技术,区块链的发展难点并不在于单点技术的突破,其更多依赖于应用机制和治理机制的创新,以最终在参与主体众多、协作效率低下、信任成本高企的产业环境中实现去中介化的共识、共建、共享。与当前一般理解将区块链比喻为“价值互联网”的逻辑类似,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互联网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也不完全在技术层面,破解其发展瓶颈的关键一方面在于各方主体对于互联网技术方案和价值潜力的共识(例如互联网的全球接入),另一方面则在于互联网本身基础资源治理机制的构建(例如域名管理)。由此,在各方加大区块链技术和应用投入、加速推动区块链发展的背景下,我们必须要同等程度重视区块链相关治理机制的构建与完善,而这又主要是指与区块链发展相关的各方主体之间价值共识的创建、利益关系的协调、权责义务的确认等。
如果认识到决定区块链发展成败的并不仅仅只是因为技术因素,而是牵涉更大范围的生产关系变革的话,那么接下来的问题便在于我们应如何通过思想解放和制度创新以应对这一挑战?以开源软件为代表的开源理念、精神和制度经验,将为区块链的发展提供助力参考。
开源软件是一种与传统软件专属模式(不公布源代码)“针锋相对”的软件开发模式,它实际上为全球社会提供了巨大的代码知识库,有利于后来者的渐进创新和组合创新。开源理念和开源精神的核心是“以开放促创新”,但这一过程的实现却依赖开源治理机制的变革和完善。具体而言,开源治理描述的是围绕开源软件的开发而形成的程序员社区的治理机制,其要回答的核心问题则是在一个松散的网络社区结构下如何激发参与者的积极性和创新性并进而就程序代码的开发实现共识、推动程序代码的不断完善演进。
开源治理试图解决的问题与区块链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具有非常强的类似性。区块链的潜在价值正在于以去中心化(或弱中心化)的方式调动各方主体积极性,并最终以更低成本实现不同主体间的相互协作或集体行动。无论是开源软件还是区块链,其面对的对象都是分散化个体,且其行为不能通过雇佣关系、行政命令或组织控制等传统方式来实现管理。也正因为此,开源治理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治理经验,恰好为突破区块链的发展瓶颈提供了参考和示范。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开源治理形成的包括信号理论、互惠行为、礼物文化、版权协议在内的多方面文化和制度经验,都可成为推进区块链发展的土壤。
需要注意的是,当前围绕区块链发展的相关讨论,更多关注以技术手段解决激励和协调问题,并在很大意义上忽略了治理制度创新的重要性。举例而言,在诸多区块链应用场景的讨论中,大多数观点认为“智能合约”能自动实现对于合同行为的约束和激励,但却忽略了合同本身的不完全性、代码漏洞的必然存在性等因素所可能带来的影响;类似的,诸多公链开发过程中都特别强调“链上治理”的重要性,寄希望通过特殊的代币机制设计,推动公链生态各方主体自动形成能够自我循环、有效运行的完备经济体,但这一思路同样忽略了经济学问题的社会属性,忽略了各方主体多元化的行为动机以及经济现象内生的不确定性和偏离稳态的可能性。
面对上述问题,单纯依赖技术创新并非解决之道,制度层面的治理创新至少在同等程度上应得到关注和重视,而开源治理经验恰恰为区块链的突破式发展提供了示范和参考。事实上,当我们跳出技术决定论的思维局限,而从更大范围的社会、制度层面思考区块链发展问题时,我们才能真正理解“推进区块链和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真实含义,也才能真正释放区块链在“建设网络强国、发展数字经济、助力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全部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