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柳传志带着一群科研人员,在中科院计算所的一间小小的传达室中成立了联想的前身。
原标题:实业报国70年|联想杨元庆:不忘初心,产业报国
2019年8月,联想集团(HKSE:992)发布了19/20财年的首季财报。财报显示,联想集团业绩表现出色,财年取得良好开端:季度营收高达到853亿人民币,连续8个季度实现同比增长;税前利润16.4亿人民币,同比增长超过113%。净利润11亿人民币,同比增长超过111%。
在财报发布后的业绩分析会上,联想集团董事长兼CEO杨元庆表示:“我们以强劲的业绩为新财年取得有利开局,再次证明我们所推行的智能化转型战略是正确的,有力的执行让我们在变化波动的大环境下仍然实现了可持续的盈利性增长。凭借卓越的运营和坚定的执行,我们有信心把‘智能,为每一个可能’的新愿景转变成现实。”
一个月后,新京报记者在位于北京海淀的联想全球总部独家访问了这位联想集团掌舵人。出生于1964年的杨元庆身材高大,看起来比实际上要年轻。灰色的西装搭配方形无框眼镜,让身为企业家的他散发出些许学者气质。
1989年,杨元庆从中科院自动化所硕士毕业,成为联想招聘的第一届大学生员工。在那个年代,很多优秀的同学选择了出国留学,在国内发展的同学眼中,也都更愿意做个工程师或者科研人员。当时的北京,民营企业不算多,也不被当时的“天之骄子”们亲睐。后来孕育了中关村国家创新示范区的“电子一条街”虽然已经初具规模,但是这里最知名的企业并不是联想,而是“两通两海”。
不过,读研期间就在联想实习和打工的杨元庆知道,联想这家看起来体量不大的公司,跟其他企业其实“很不一样”。这里充满活力,给年轻人很大舞台,非常认可知识与技能。“像我那样一个学生到联想去帮工、实习,都有做不完的事情,而且大家都非常地尊重你。”杨元庆将出国的想法放在了一边,开始尝试着在联想干一干。让他没想到的是,这一干就是三十年。
小舢板遇上大军舰
1984年,柳传志带着一群科研人员,在中科院计算所的一间小小的传达室中成立了联想的前身。最早的时候,计算机没有汉字的输入,他们研发的联想式汉卡解决了这个难题,让公司迈出了第一步,同时也收获了“联想”这个名字。成立联想的本意,是要把计算所的技术推向市场,然而在最初十年,为了活下去,联想几乎什么都做,产品中甚至还有电子表和旱冰鞋。
联想当时最主要的业务,是给IBM、惠普等国外品牌做代理。原本想做研发的杨元庆,在联想误打误撞地做了销售,代理国外品牌SUN的工作站。这段经历让杨元庆直接接触到联想的客户,让他对联想与客户的关系有了许多感触。当他看到有时一台性能过剩的工作站卖给了一个并没有那么大需求的客户,有的工作站性能无法满足用户的需求,这让他下定决心,要以服务用户为出发点,销售恰到好处的产品。今天,联想文化的第一条就是以客户为中心:要充分地理解客户的需求,并充分地重视客户对产品和服务的体验。
1992年前后,国家加大了IT行业对外开放,取消了进口批文,跨国品牌如惠普、IBM、东芝等大军压境,长驱直入,技术和市场能力都不成熟的国产计算机很快就支撑不住了,长城、长江等几个“国”字号品牌最先抵挡不住,一家有影响力的媒体写了一篇报道,题目就叫“联想大旗还能撑多久”。当时,联想一年的营收不过几亿人民币,而世界500强都是动辄数百亿美元的规模,“说是‘小舢板遇上大军舰’,一点都不夸张。”杨元庆向新京报记者表示。
不过,抱着一颗产业报国的初心,联想一直希望在高科技领域里做出一家中国的全球化公司,PC成为联想迎难而上的战场。在柳传志的支持下,杨元庆把散落在公司各个部门的研发、生产、销售整合起来,集中资源做自有品牌电脑。当时,全国性的大分销商都不愿代理国产品牌,杨元庆就去找仅有三五个人的小公司,结果歪打正着,借此建立了更为扎实有效的、以省市为基础的分销网络。
一开始,联想电脑对标的还只是宏碁这样的中国台湾品牌,并没有胆子去挑战国际大品牌。但通过对PC行业摩尔定律的洞察,杨元庆发现,国际巨头的地位并非坚不可摧。PC的核心零部件技术更新快,价格下降也快。跨国厂商们由于供应链长,需一次性囤积很多库存,并且大多数都是过季的产品,最新技术的产品标价非常高,消费者只能过过眼瘾。而联想则以“小步快跑”的运营模式,尽量保持低库存,用最快的速度推出新品,通过打时间差,把采用最新技术的产品以主流的价位销售给中国用户。经过一次次短兵相接,到1997年,联想成为了中国PC市场的第一大品牌,这个王冠从此再也没有旁落过,市场份额也越来越高。中国消费者也可以和发达国家的消费者一样,第一时间用上最为先进的技术。
率领“联想”号驶入大海
中国市场的成功让杨元庆有了挑战更大市场的想法,“我们不能只在河里游泳,必须去大海里冲浪了。”2000年以后,有了一定的基础和实力,联想开始希望能够做一家全球性的领先的高科技制造企业。“目标越来越大,但是联想产业报国初心一直没变,这也是联想脚踏实地的底色。”杨元庆向新京报记者表示。
在联想的三十年里,有很多激动人心的时刻,让杨元庆至今记忆犹新。其中一个尤为重要的时刻,是2004年12月8日,联想在北京宣布收购IBM的PC业务。这笔“蛇吞象”式的交易在海内外一石惊起千层浪。杨元庆告诉新京报记者,收购IBM PC业务的过程经历了一波三折,整个谈判过程历时一年多,即使到最后时刻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发布会定在了早晨9点,但是到10点,领导和媒体都已经到了,他们还在焦急地等香港联交所的豁免。谈起宣布收购之前的心情,杨元庆直言“很忐忑”。
然而,更大的挑战还在后面等着。收购了公司、收购了业务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联想更需要把IBM PC优秀的人才、好的资产留下来,对联想的生产制造、研究开发进行重组,使得业务基础更牢固、竞争力更强。在这个过程中,业务的整合,文化的冲突,客户和员工的不信任,都需要一点点去克服。
杨元庆清楚地记得,第一次开全球销售运营会议时,来自全球各地的同事英文可谓各具特色,印度式,澳大利亚式,苏格兰式,完全不知所云,自己连插个话都插不上,大多数听不懂,听懂了想发个言,等组织好语言,这个话题已经过去了。“但我们的团队没有低头,没有叫苦,而是迎头直面挑战,努力学习不同的语言和文化,学习国际化运营。”杨元庆告诉新京报记者,“这个过程非常非常不容易,但我们挺了过来,成长了起来,今天已经能够得心应手地驾驭这家年营收500亿美元的全球化、多元化的公司。”
在杨元庆看来,打造一家“全球销售”的公司不难,但成为一家真正“全球化经营”的公司却不容易。真正值得信赖的全球化的品牌,从研发、生产制造、销售、营销、服务各个环节都要完善和高效。为客户提供最优质的产品和服务,为员工创造文化包容、有序完善的工作环境,员工与企业共同成长。
2013年,联想成为全球PC行业第一。通过对IBM服务器业务和摩托罗拉等企业的收购,联想也成功转型为一家多元化的企业。在杨元庆的掌舵下,“联想”号不但成功驶入了大海,还建立了一支庞大的“舰队”。
联想成立时期所在的传达室。受访企业供图
智能化时代的联想机遇
四五年前,联想只是一家个人电脑公司,PC是公司的唯一业务。而短短四五年后,联想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已经变成一家“不但全球化而且多元化的企业”。“无论在智能手机还是数据中心方面,包括服务器、存储、网络等等业务,联想都不断取得进展和突破。”谈起这些年联想的变化,杨元庆的脸上不无骄傲。
2001年,刚刚接任联想CEO的杨元庆提出了一个愿景,希望把联想建成一个高科技的、国际化的和服务的联想。回顾过去,联想在高科技和国际化两方面都做出了有目共睹进展和成绩。“再往下一步就是实施我们服务战略的时候。”杨元庆告诉新京报记者,我们要为各行各业的智能化提供更好的服务,以服务的方式把这些硬件能力、软件能力、整合方案能力、智能化能力都整合在一起,来赋能各行各业的智能化。“与其他企业相比,联想得天独厚的条件就是我们具有智能化变革的全部三个要素——数据、计算力和算法。”
今年6月,联想成立数据智能业务集团(DIBG),实现这项深耕多年业务的独立运营。DIBG的成立是联想推动智能化转型而实施的步骤,在联想的持续发力下,行业智能领域的整体营业额增长迅猛,达到上年同期的4倍,软件和服务业务营业额同比增长23.4%,是集团整体营业额增速的约5倍,达到近50亿人民币。
面向更长远的未来,联想制定了“3S战略”:一是Smart IOT,智能物联网设备,它所产生的数据是实现智能化变革的基础燃料;二是Smart Vertical,智能基础架构,它为智能化变革提供计算、存储和网络支撑;三是Smart Vertical,行业智能,为各行业提供智能化解决方案和服务的业务。杨元庆告诉新京报记者,在智能化时代,联想的新使命是要“成为智能化变革的引领者和赋能者”,为制造业、零售业、教育业、医疗等各行各业提供智慧赋能。
在杨元庆看来,全球正在面临技术和市场的大变局——第三次工业革命向第四次工业革命的转换。杨元庆告诉新京报记者:“第三次工业革命是以计算机和高速网络的发展为主要特征,是数字化的浪潮。数字化带来了数据的极大膨胀,如果数据得到充分的利用,在大数据、先进算法、高速计算的推动下,就能够形成真正的智能。”
对于联想来说,智能化时代的到来,具有格外特殊的意义。杨元庆指出,第三次工业革命基本上都是欧美企业主导的。今天的中国企业,尤其是金融企业,使用的机器主要都是IBM的,数据库用的是Oracle的,等等。但是在智能化时代,中国企业已经跟国外企业站在了同一个起跑线上,在前些年的不懈努力和积累下,中国在一些领域甚至实现了领跑全球。杨元庆告诉新京报记者:“对于中国企业来说,打造核心竞争力是通向全球品牌的必经之路。拥有开放的心态,扎扎实实做核心技术、完善经营、不断创新突破,才有可能在全球化的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
面向全球,但根在中国
像许多跨国公司一样,联想是一家面向全球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公司,也在全球范围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这也是未来中国许多企业走向全球的必然选择。在特殊的国际环境中,这也带来了一些非议,有人会问,联想到底是一家中国公司,还是一家全球公司?
“联想是一家从中国走出去的公司,但根基仍然在中国,我们要通过吸引全球的优秀技术人才,提高自身在产品和服务上的技术优势,为中国用户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回馈中国。联想提出“联想智慧中国”的愿景,就是要通过联想全球领先的科技创新实力,用智能化的产品和服务,推动中国企业的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
今年5月,联想刚刚宣布投资20亿元在深圳建设南方智能制造基地。对于生于中国、长于中国的联想来说,中国始终是联想的大本营。“联想虽然70%的市场都在海外,但是更有70%的员工在中国,70%的生产制造在中国,一多半的研究开发也在中国进行。”杨元庆向新京报记者表示,“联想的全球化,可以说是中国制造、中国创造为主的全球化。”
从接手联想的那一刻开始,杨元庆就告诉自己,前一辈给联想积累下来的好的文化、好的传统、好的管理方式,一定要好好继承,同时也一定要去发扬光大,要做得更深更细。在杨元庆的执掌下,联想产业报国的初心不但没有随着企业运营的全球化、业务的多元化而淡化,反而越发根植于联想的企业文化之中。
尽管财报数据十分健康,但杨元庆知道,在登上下一座高峰之前,联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当下全球科技领域的发展和变革速度远快于过去,我们与全球最优秀的科技企业都在开展合作与竞争。过去许多中国企业走出去,可以凭借低价策略取胜,但是现在要依靠技术和创新取胜。”杨元庆向新京报记者表示,“创新是联想的基因,我们从未放慢创新的角度,从电子消费品,到领先的行业解决方案,联想坚持技术立身,不断寻求创新突破。”
三十年之后,这个曾经梦想做个工程师的年轻人鬓角已经有些斑白。“联想给了我们年轻人很好的舞台,联想能有今天的成绩,也是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打拼出来的。”杨元庆向新京报记者表示,联想的发展就是中国民营企业的缩影,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国内到国际,“通过自己的努力是可以做出好成绩的,这种理念不正是中国梦的一部分吗?”
同题问答
问: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你所在行业的最大变化是什么?
答:在过去70年里,我们看到中国IT企业从无到有,从大到强。中国IT企业还积极走出国门,是中国所有出海企业里的排头兵。IT行业在科技创新领域也实现了许多从0到1的突破。例如,中国在5G标准主导、系统设备的研发与部署、业务的开发与运营等方面都居于优势地位,未来将会领跑全球新一轮的技术变革。
问:对行业发展有何建议或期待?
答: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已经进入了新的“智能化”阶段。因此,顺应新时代的发展需要,ICT企业要抓住机遇,努力夯实自身优势,同时要有前瞻性的布局。像联想这样的企业要帮助传统行业实现转型,赋能传统行业,从而创造更大的价值。
公司大事记
1984年:柳传志带领10名科技人员,怀揣着20万元人民币的启动资金,在北京一处租来的传达室中开始创业,公司命名为“联想”(英文名为legend,意为传奇)。
1997年:自1997年起,联想一直蝉联中国国内PC市场销量第一,占中国个人电脑市场超过三成份额。
2003年:联想集团正式对外宣布启用集团新标识"Lenovo",代替原有的英文标识"Legend",并在全球范围内注册。
2005年:当年5月,联想正式完成对IBM个人电脑事业部的收购,迈出了进军国际化的重要一步。
2013年:联想超过惠普,夺得全球PC行业市场占有率第一名,联想成为全球最大的个人电脑厂商。
2019年:联想宣布“3S”智能化战略,全面发力三大战略领域的转型—智能物联网、智能基础架构和行业智能,致力于成为智能化变革时代的引领者和赋能者。
新京报记者许诺陈维城
编辑王宇校对吴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