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集聚全国1/3人工智能人才探索AI制度供给责无旁贷
金叶子
在上海浦东张江人工智能岛,园区里能自动检测识别的智能垃圾桶已经投入使用,不远处的安防机器人也正在巡逻检查是否有闲杂人员。
这些已经应用在日常管理的AI场景,在上海徐汇、上海杨浦等多个区域都能寻到踪影。
而将算法变为实际应用的背后,除了研发团队在基础层、技术层和应用层的努力,更离不开覆盖全产业链的制度供给。
如今,在上海建设全球卓越城市的过程中,人工智能已成为代表全国参与全球合作与竞争的重要领域,加快推进人工智能产业升级和应用赋能不仅是上海自身发展的选择,也是更好服务国家人工智能发展大局的需要。上海也正围绕落实国家政策,制定发展政策,并提供资金保障,建立平台组织,打出制度供给“组合拳”。
探索制度供给上海责无旁贷
近两年,上海人工智能的发展已经进入快车道,上海也将人工智能作为“5个中心”(国际经济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全球科创中心)建设的优先战略。
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科技与社会研究室主任王迎春22日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实现高质量的人工智能发展,制度、技术、产业三方缺一不可。
而AI相关的制度建设,全球目前都仍处在一个探索阶段,也没有谁绝对领先的说法,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不同标准,因此要共同探索治理方案来规范产业、技术的发展,并坚持技术、产业和制度“手挽手”齐步走,建立一个更加具有弹性空间的动态治理机制。
王迎春说,我国多次强调要构建一个开放合作的生态环境。而上海作为中国开放的窗口,是一个典型的国际型城市,在加深国际合作、探索全球AI制度供给方面有着责无旁台的使命。
今年6月,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专业委员会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原则——发展负责任的人工智能》,提出了人工智能治理的框架和行动指南,明确提出了和谐友好、公平公正、包容共享、尊重隐私、安全可控、共担责任、开放协作、敏捷治理等八项原则。
“上海要成为人工智能治理的领先城市。不管是人文历史环境还是数据管理方面我们都有领先优势。”王迎春称。
来自上海经信委的材料显示,为深化数据开放和应用落地,上海将制定公共数据资源开放清单,依法有序向人工智能企业开放教育、医疗、旅游等重点领域数据信息。
顶层设计解决痛点
制度的建立也是为了更好地服务技术和产业,近两年,上海围绕AI产业布局政策频出。
2017年11月,上海率先发布《关于本市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0年,人工智能对上海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和社会精细化治理的引领带动效能显著提升,基本建成国家人工智能发展高地。
距离基本建成国家人工智能发展高地已不到一年,上海也已集聚了全国1/3的人工智能人才,超过1000家人工智能核心企业,人工智能相关产业规模超700亿元,位居全国第一梯队。
当然,政策的制定不能囿于纸上,而是根据实际发展情况按照“问题导向”去逐一攻破难点。
为了将政策化为切实的动力,推动全产业的发展,上海市形成市区两级合力推进工作机制,并陆续出台了加快推进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22条”实施办法、智能网联汽车路测等行业政策,以及公共数据和“一网通办”管理办法等政策,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
以上海徐汇为例,该区先后发布《打响“上海制造”品牌构筑人工智能新高地三年行动计划》、《关于建设人工智能发展新高地打造徐汇高质量发展新引擎的实施办法》,制定发布了人工智能新高地建设“T计划”,形成了“一核一极一带”的空间布局。
中国信通院华东分院首席规划师贺仁龙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上海成为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发阵容,在于上海有发展人工智能产业不可替代的自身魅力。“比如集聚了除北京以外人工智能领域最强科研力量、最多相关企业,不计其数的应用场景、数据中心和计算能力。另外还有5G的优先布局和长三角的广阔腹地。”
构建资金、人才、平台保障
创新制度和产业政策完善最终反映到了具体数据上。
工信部赛迪研究院近日发布的《2019赛迪人工智能企业百强榜研究报告》显示,从地域来看,北京、上海、广东省三地最具吸引力。而上海多个上榜企业如Video++、依图科技等,都是近几年在上海本土成长起来的企业。
AI独角兽企业Video++总裁董慧智告诉记者,由于团队是2014年才成立,到了2017年底,急需解决人才留用的问题,此时上海人工智能人才引进相关政策的推进得以让他们留住关键人才。“这两年上海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力度明显,从工商登记变更、税收申报、政策辅导、资源推介等方面办事流程更为简便、窗口服务也更为主动。”他说,尤其是在总部选址、人才落户、项目申报、商务推介等问题上得到了政府部门的支持。
此外,为了给AI企业提供资金保障,上海还设立人工智能专项资金,2018年两批共83个项目获得支持。2019年度人工智能专项项目正评审推进;上海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首期100亿)也已形成组建方案,G60科创走廊AI产业基金、杨浦人工智能创业投资母基金等基金发起设立,初步形成基金群。
而在平台组织上,也成立了上海市人工智能战略咨询专家委员会、上海市人工智能产业安全专家咨询委员会,让这些专家协同平台,以及学术、产业平台,共同促进上海人工智能技术、产业、应用的协同。
在吸引人才方面,上海将符合条件的人工智能人才和核心团队纳入了“人才高峰工程”,提倡“一人一策”,鼓励各区因地制宜、自主探索人工智能人才在本区的生活、就业等保障举措。以徐汇区为例,就将提供每年1500套社会租赁房,优先满足人工智能人才的住房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