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计获20亿元融资 这只AI独角兽欲冲刺科创板?

日期:05-08
云知声AI科创板

累计获20亿元融资这只AI独角兽欲冲刺科创板?

作者|杨凡编辑|罗丽娟

当下,物联网AI化虽然已是大势所趋,但不论是对于产业链上游的硬件厂商,还是下游的技术服务商而言,都并非易事。

AI芯片作为其中重要一环,赛道争夺战也逐渐激烈。不仅互联网巨头在这一领域持续加码,也涌现很多新兴独角兽。仅仅就AI语音芯片这一垂直领域,就有云知声、出门问问、思必驰、Rokid等诸多公司争抢市场份额。

去年5月,云知声推出首款面向物联网的AI芯片UniOne系列的第一款芯片雨燕(Swift),并宣告,早在四年前提出的“云端芯”闭环打通。云知声也由此完成了从最初起家的语音识别技术服务商,向AI芯片公司的转型。

5月7日,在云知声AI技术开放日会场,公司董事长兼CTO梁家恩全面介绍了云知声的核心技术系统,包括语音合成、语音和知识计算、芯片和超算平台。此外,云知声还联合多家合作伙伴展示了其在家居、车载、儿童、教育、医疗、金融、零售等领域的落地成果。

云知声把这些产品构想和技术落地能力,归纳为“全栈”、“硬核”的AI哲学,“简单来说,全栈就是贯穿技术、产品与产业闭环的全栈 AI产业能力,把技术和整个产业应用需求价值闭环打通;硬核则是从底层算法到 AI芯片的硬核实力。”

“现在AI的不是过去看到的刷榜和炫技。我们希望能通过机器更好服务人类,这是我们作为AI技术人的梦想,也是我们作为第三代、第四代AI的从业者梦想。”云知声董事长兼CTO梁家恩在此次开放日演讲中反复强调。

梁家恩直言,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什么是最好的时代?产业机会已经摆在眼前了。什么是最坏的时代?如果你还停留在技术AI的时代,那这个时代会进入第三次泡沫和寒冬。”

成立之初,云知声主要是基于云端用语音识别等技术提供服务。“不过我们发现,要实现技术落地的话,往往还需要与终端设备和芯片紧密联合。”梁家恩说道。

基于此,云知声在2014年就前瞻性地提出了面向物联网的“云端芯”概念和产品体系构想。所谓“云端芯”一体化方案,是云知声为智能物联网产业,提供从“智能交互”到“应用服务”的全套基础架构:“云”指云知声的Athena智慧大脑,为行业应用提供认知计算、领域定制、个性化的内容服务平台,以及基于用户行为数据的快速学习迭代能力;“端”指物联网智能交互和应用,针对领域应用进行快速定制;“芯”指为AI交互与应用,提供高性能、低成本的边缘计算能力。

梁家恩表示,就云知声而言,做AI芯片实际上已经过很长时间的探索,并在家居、智能音箱、儿童机器人等市场方面基于IVM(通用芯片方案)的产品形态验证了市场、产品、用户场景的合理性。“推出自研AI芯片对我们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

但芯片领域是一个相对较“重”的领域入,前期投入大,回报周期长。

云知声进入AI芯片后,其内部资金、时间精力、战略倾斜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多变化。为了避免过重,云知声只做前端设计和测试,所有后端的,包括生产、流片、封装等都交由现成的产业链做。从商业形态的角度来说,除了节省成本,也让云知声增加了更多合作伙伴和落地场景。

继去年发布首款芯片后,今年年初,云知声对外界公布了其正在研发中的第二代物联网语音AI芯片雨燕Lite、面向智慧城市的支持图像与语音计算的多模态AI芯片海豚(Dolphin),以及面向智慧出行的车规级多模态AI芯片雪豹(Leopard),且这三款芯片均计划在今年启动量产。

梁家恩透露,今年云知声的芯片还将有几十万片出货量,“我们现在大部分资金都投入在芯片里面,这样的状态肯定还会持续几年,毕竟我们做量产芯片才刚刚起步。”

此前,云知声联合创始人李霄寒提到,面向智能产品厂商实现AI落地,牵涉到软件、硬件、系统、芯片等非常多的环节,需要量产化的结构经验、需要对系统做优化、还要在价格和性能平衡的基础上做通用芯片和硬件平台的选型,做AI芯片门槛很高。

“这不是随便什么公司都能做的”,梁家恩补充道,“我们一直认为做AI芯片需要三个方面能力。首先是好的芯片研发和设计能力;第二个就是要对算法有深入的了解,这样才能更好支撑着应用;第三点在于要有能够打造AI应用的能力。因为用户肯定是为应用来买单的。”

梁家恩表示:“算法和应用这两块,我们要比传统芯片厂商更熟悉、更擅长。”

不论是前期作为语音交互技术服务商,还是转型为目前的AI芯片公司,云知声的商业化路径都是典型B2B2C模式,主要落地场景集中在家居、医疗、车载、教育等领域。

就AI语音芯片来说,与云知声前后脚进入赛道的,还有出门问问、思必驰、Rokid等诸公司。2018年5月,就在云知声发布其首款AI语音芯片后不久,出门问问在5月24日发布旗下首款AI语音芯片模组问芯Mobvoi A1;6月26日,Rokid在杭州发布了自主研发的AI语音专用SoC芯片KAMINO18;同一天,思必驰也宣布正在与某芯片巨头合作研发AI语音芯片。

这些公司不仅在业务模式上很相似,落地场景也几乎完全重合,找到差异化的战略布局就变成了制胜关键。

但在梁家恩看来,云知声作为较早开始AI芯片研发的公司之一,面对后来者们发起的挑战,是先行者付出的必要代价。“在激烈的竞争中,云知声没有掉队,我觉得我们之所以能往前走,第一步就是我们一直通过技术领先打造时间差优势。”

与所有行业类似,巨头化也是AI芯片的趋势之一。阿里、百度、华为等科技巨头不仅自己亲自下场参与竞争,还通过投资、并购、战略合作等方式将很多AI公司拉入自己的阵营。虽然科技巨头在各类资源和落地场景方面有天然优势,但梁家恩仍坚持云知声的独立融资和发展。

云知声CEO黄伟曾不止一次被问到认为未来人工智能领域表现最好企业是哪些,他都毫不犹豫地回答,“BAT、讯飞和我们”。

虽然没有科技巨头背书,但是云知声采用的落地战略是跟各个行业的传统巨头合作。梁家恩表示:“这些传统巨头缺的是什么?是 AI的技术能力和前瞻意识。而云知声正好缺的是对行业应用中的问题和挑战的积累。所以我们的结合是一个双赢的局面。”

在他看来,传统行业的巨头不一定喜欢跟互联网巨头合作,“传统企业与他们(互联网巨头)合作很容易导致的结果之一就是,把自己的用户让渡出去了,所以,对互联网巨头的忌惮,正是我们的机会所在。”

去年资本热潮渐冷,很多一级市场投资人在面对AI初创公司时,理性、谨慎是基本态度。一些投资人表示投AI公司时会更看重专注垂直领域和固定场景的创业公司。

梁家恩的态度很鲜明,“我们只找认同我们价值观的投资人。我们只做我们坚定认为正确的事,擅长的事。”对于市场上其他不认同的声音,梁家恩解释称,虽然云知声的落地场景看起来很多,但背后其实只聚焦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以家居,车载,儿童教育等为代表场景,做一体化的智能交互方案;另一方面是涉及教育和医疗的智慧服务。

据天眼查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云知声共融资7轮,在去年7月完成 6亿元人民币C+轮融资后,据不完全统计,云知声累计融资总额达20亿人民币。谈及融资,梁家恩称,资金方面对云知声来说已经不是最大压力了。

伴随业务扩张,云知声也多次透露其营收已连续三年保持超100%的同比增长,并称2018年收入规模预计将为去年的3倍,2019年仍将有2-3倍的增长。

“但云知声总体仍然未盈利,”梁家恩承认,云知声仍在抢占规模阶段,“如果要有意去盈利的话,云知声也是可以做到的。”

在去年下半年科创板相关政策推出后,云知声作为AI独角兽,被频繁猜测其是否会选择登录科创板。虽然目前暂无官方消息公布,但据内部人士透露,云知声申请科创板上市的筹备工作,已经在进行当中。

IBM开始发行债券 为收购红帽进行融资 上交所受理北京金山办公软件科创板上市申请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