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谈清华大学谭鸿鑫:科技企业估值的三大标准

日期:04-21
清华大学科创科技企业

作者:陈伊凡

“很多对科技企业的估值,停留在对技术的评价,其实就是无形资产评估,但唯独没有人去真正评估企业的技术使用价值。而后者,恰恰是最重要的。”这是谭鸿鑫26年在技术商业化领域的总结和坚持的标准。

作为技术经理人,他眼见太多技术企业艰难求生,太多模式创新企业楼起楼塌。若论及技术商业化在实践中的种种困难,国内难找出第二人比谭鸿鑫更有体会。

从清华大学机械工程博士毕业后,1993年,谭鸿鑫从事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商务工作,他组建并经营过高科技企业。2001年,他直接参与清华大学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的筹建。目前,他是这家机构商业化运作载体科威国际技术转移有限公司总经理。

与谭鸿鑫谈话之际,正值科创板正式落地,这个旨在解决技术企业融资难问题的A股子市场被视为“中国的纳斯达克”,如今已有超过80家企业获得受理。

与此同时,科创板推出的相应规则,企业不再以盈利和净资产规模论英雄,打破A股IPO标准中“必须盈利”的原则,允许处于亏损期的高科技企业上市。这一切,使得原有的估值方法不再适用于科创板企业,也意味着,科技企业需要一套新的估值方法。如何估值,有什么标准,这也是我们此次谈话的核心之一。“以前,我们做尽调的时候,除了看企业合规性之外,更多看它是否具有持续盈利的能力,但这次,我们更关注的并不是眼前的现金流和盈利,看的是未来。”

门槛、竞争力和生命周期,是谭鸿鑫给科技企业的三个估值标准,类比到运动比赛上,就是速度、加速度和持久性。技术价值和技术的使用价值是不同的,对于科技企业估值,后者更加重要。既然投资科技企业,是投资未来,那么判断未来至关重要,这也能够倒逼市场逐渐教育出投资技术创新企业的投资人。

创新,从来就不单是一种形式,商业模式创新道路下也诞生不少优秀企业。不过,谭鸿鑫认为,科创板必须,且只能支持技术创新驱动的企业。模式创新只要是在热门领域,从来不缺资本投资,但高科技企业永远是缺钱的,并且,技术创新型企业,一定不能是资本说了算。

对话

技术竞争力分析的三个标准

经济观察报:科创板如何筛选真正具有核心技术竞争力的公司?

谭鸿鑫:对于科创板上市的企业,已经有人在做评论,但大家更多关注在企业估值上,认为一些企业估值过高。但实际上没有特别多的人,从某几个行业或领域分析该企业核心的技术竞争力在哪里,到底是商业模式很好,还是因为能够降低成本,或是有很好的技术。

经济观察报:当科创板不再以资产规模和盈利论英雄时,科技企业的估值标准是什么?

谭鸿鑫:要对企业的技术竞争力做分析。原来保荐人不做的,但科技企业一定要做。很多对科技企业的估值,停留在对技术的评价,其实就是无形资产评估。但唯独没有人评估企业的技术使用价值;后者恰恰是最重要的。

首先技术具备门槛,能够解决别人解决不了的问题,这就意味着拥有技术竞争力的企业能够拥有市场。其次,做同样的产品,能够比同行成本更低,这也是一种竞争力。第三个判断来自生命周期的上涨,如果一个技术没有很好的生命周期,也许只能在短期内有所收益,但过了几年就后劲不足。就像我们考察运动员,既要考察速度,还要考察加速度,还要考察持久力。

经济观察报:科技创业企业估值难点之一在于没有可参照物?

谭鸿鑫:可以参照,任何技术都有路径依赖性,其产生和发展都有原因。

比如一家做人脸识别的科技企业,如何估值?人脸识别中,核心是机器算法。这个新领域的发展速度有多快是不确定的。但其有一个刚性市场。比如在安防领域,其刚性市场基本能够测算出来,例如多少机场、火车站、口岸等。还有一些地方不容易测算,如民用市场,例如家里的门锁、小区门禁。这个部分就可以对照竞品。

如果人脸识别的准确度比指纹识别要高,同时成本又与之差不多,这时人脸识别技术的使用价值就会很高。相反,识别率高但成本也高,指纹锁是一千块钱,人脸识别是一万块钱,那么其使用价值就是中等甚至偏下。当然这与整体消费能力有关。

技术型企业一定不能资本说了算

经济观察报:如何理解“科创板应该且只能支持技术创新的企业”?

谭鸿鑫:只要站在风口和热点领域,商业模式的创新想融资并不难。它们大可到主板、创业板上市。风头正盛时,共享单车什么时候缺过钱?

但高技术领域永远缺钱,原因就在于很多人看不懂。科创板应是硬科技的直通车,这是一个目标,告诉科技企业,只要做硬科技,有核心技术,有一个市场能够为你打开。

经济观察报:技术创新企业要成功,需要避免哪些关键误区?

谭鸿鑫:技术型企业,包括实业,一定不能是资本说了算。资本看到的是数字,是资金的使用效率。如果一个企业让资本占了上风,通常来说,对于这家企业是崩溃性的问题。现有市场并不支持真正进行高技术商业化的企业,反而一些模式创新或能够说出好故事的企业会获益。

还有一些企业尽管有技术,但由于不成熟,迟迟无法量产。这样的企业不在少数,如果能够解决技术的完整性还是有前景的。但它们进入一个可怕的误区,为获得高估值和融资,不停编故事,但性能不稳定。不过资本市场很多人看不懂,觉得它搞出来了给它投资,投完以后很长时间看不到量产。

科创板应提供公平竞争的机会,用市场事实教育投资者,让投资者知道什么样的公司最有价值。它不是靠短期就能解决问题,一定是靠长期的发展培育。

经济观察报:科创板是允许技术处于研发阶段的企业,还是应该支持技术完全商业化的企业上市?

谭鸿鑫:如果说技术完全市场化然后来上市,科创板的意义就不大了。应该允许技术还不是特别成熟的企业上市。此外,那些处在火热领域的企业,科创板对它们的意义也不大。好的技术是一定要有生命力,生命力体现在它的竞争优势上,而不是说是靠人家的呵护。

当然,支持处于研发阶段的企业上市也不能一概而论,比如说医药型的企业,上市融资风险巨大。通常来说,一个新药完成所需要的投入不是小企业能承受的,并且医药研发周期长,这个难度远高于一些做人工智能技术的企业。一些大药企做新药研发,也不是靠资本市场融来的钱,完全都是靠自己的自由资本。中间风险也很大,一期临床二期临床都成功了,三级临床失败的还有很多。美国的资本市场仍然愿意给这样的医药创业企业机会,原因是一旦成功,市场巨大。但我认为在这方面,需要谨慎考量风险。

科创板要倒逼大企业创新

经济观察报:科创板能否解决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难题?

谭鸿鑫:科创板从推出的本源看,对技术创新非常有好处。现有市场并不支持真正进行高技术商业化的企业,反而一些模式创新或能够说出好故事的企业获益。

所有高校的技术转化合同,80%以上都是委托研发和联合研发。企业提出委托研发合同,由高校和科研院所帮它完成,这种成果转化率是最高的,几乎可以达到百分之百。具备投资开展委托研发和联合研发能力的通常都是大中型企业,有持续生命力和战略眼光的大企业都持续开展着产学研合作,效果也是非常显著的。

例如格力电器在这方面确实投入很多,短期看不到效果。但放眼五年十年甚至更长时间,格力的空调就会在世界空调行业立足。从这个逻辑出发,科创板对科技创新最大的作用是倒逼大企业创新,给大企业衍生的技术创新小企业以更多机会。

经济观察报:科创板能否促进科研人员创办企业?

谭鸿鑫:反观美国整个创新体系,大学更多是产生科学和技术原创的地方,真正完成创新活动的地方都是在企业。由此观之,现在我们似乎走到一个弯路上,认为在大学里面办公司,公司长大再上市,这好像这条路是对的,其实这条路反而是慢的。

大约20年前,美国康奈尔大学的一个教授发表一篇有关植物免疫蛋白的文章。这件事情曾经非常轰动。这群科研人员就成立了公司,专门来开发植物疫苗。他们什么都没有,只是实验室的成果,办公司后得到资本市场很好的认可,还在纳斯达克上市融了4亿美元,这也是纳斯达克机制难能可贵的地方。

但这个公司后来死掉了,这也暴露出科学家创业的问题。公司成立时,他们想开发植物疫苗来替代农药,本来这是很好的事情,结果他们在研究中间发现植物疫苗给植物用完后,植物会产生抗病性,居然还会对人体的免疫起到作用,这是很大的市场。然后他们就不再做植物药,而去开发用于人体的疫苗。但用于人体的疫苗难度极高,4亿美元怎么可能完成。最后4亿美元全烧掉,植物疫苗也没开发出来。

这家公司的问题出在管理团队上,募资时没有按照当时的目标做下去,而是中途改变募资的投向。

这个案例有很多启发,首先就是科学家办企业实际上行不通,想法太多,容易忽略现金流。第二点是当时募集的资金本来是要投到植物的免疫系统中间去的,但中途改变,这是不是违反对投资人的承诺,是否需要承担法律问题。第三,高技术产品有很好的前景,但仍面临巨大风险,这种风险需要有人给予提示。

我们过去常提示这东西可能不可能,但没有人关心可行不可行,多长时间能够实现,需要多少钱能把它实现,有没有这样的队伍把它实现。

科创板的出现,能够给技术商业化的生态环境带来新的改变,就是给了我们一个目标,给以硬科技作为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在资本市场中提供一个阵地,提供一个目标。

造车新势力狂欢背后:量产交付、融资、盈利压力悬顶 从天马行空想法到爆款网红产品 戴森如何做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