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李振广州报道
“顺德一家专注研究家电红外智能控制技术的小企业,成立7个月就取得了多项发明专利,但因为没有取得银行授信迟迟申请不到贷款。事实证明,这家企业拿到风投半年后就实现了盈利。”深圳海科金服总经理黄海雄感慨,中小微企业旺盛的融资需求,与金融机构的审贷、惜贷形成了一对矛盾。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对广东部分中小企业进行调研后发现,传统依靠固定资产质押融资的方式已经无法满足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而上述这种供需市场的不平衡,正使得知识产权质押金融业务变得越来越紧俏。
广东知识产权局提供的数据显示,2018年1-8月份,全省知识产权质押金融实现140.9亿元及3300万美元,位居全国质押融资金额首位。包括广州、深圳、东莞、佛山、珠海等地数百家企业的415项专利获得融资。
受访专家表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已经成为企业重要的融资渠道,从“知产”到“资产”的变化,正推动中小微科技型企业加快创新、优质传统企业加速转型升级。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对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发展壮大作用越来越突出。
从认“砖头”到认“专利”
近日,在粤商·省长面对面协商座谈会上,广东省政协委员、深圳市赛格导航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家同发言表示,占广东经济半边天的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的发展关乎广东经济的健康发展,但当前中小企业正遭遇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的难题,中小企业普遍反映融资渠道狭窄。
实际上,在今年5月份广东省政协走访调研形成的《关于促进我省民营经济发展的调研报告》也印证了张家同的发言。报告显示,企业在融资方面最主要问题是“融资渠道单一”,占比高达42.2%。
深圳市海科金服是一家服务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企业,其总经理黄海雄对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深有感悟。
他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深圳、广州等地新兴的科技型企业较多,但大多属于刚起步阶段,办公室或设备大多是租赁而来;而佛山、东莞制造业发达,大的制造业下面有一连串的中小供应商。相较大企业而言,这些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比较单一。
“有一个比较形象的说法是,中小企业大多只有人头,没有砖头(房产),而没有固定资产是很难在银行融资的。”黄海雄说。
佛山南海区一家制造业企业,因其生产的是非标产品,客户对其生产要求很高,工艺实验时间一度长达半年之久,大量人力、材料支出造成了巨大的资金压力。“我们很难通过其他融资渠道获得贷款,2015年的时候我们申请过银行贷款,但银行只认固定资产做抵押。”该企业总经理邓晓荣表示。
转机出现在2016年。彼时,佛山市通过设立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资金,大力发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邓晓荣的企业凭借与华南理工大学合作开发的3D打印,获得了一笔银行的融资。
黄海雄介绍,佛山企业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很早接触产学研。一些传统的制造业企业与北京、广州的高校技术合作,无论是技术入股还是购买专利,正好符合专利质押融资的要求。
“银行实际已经意识到了拥有技术的中小企业的潜力,它们虽然小但很有发展潜力,后续合作的空间很大。”黄海雄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当地银行很快转变了观念,成立了科技金融中心,把业务方向调整到专利质押融资方面。一个好的现象是,对待优质的传统企业,银行现在已经变得认可专利了。”
记者梳理发现,近年广州、深圳、珠海、惠州等陆续启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补偿基金,帮助中小微企业盘活知识产权无形资产。
撬动科创新动力
黄海雄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强调,“知产”变“资产”背后,离不开政府的努力。
他拿佛山举例,政府设置的6000万风险补偿基金给到了金融机构足够的信心,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一旦发生风险,政府设置的风险补偿基金会补偿金融机构65%损失,降低风险。
深圳在2017年同样设立了一个3000万元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基金。深圳市市场和质量监督管委会党组书记邝兵介绍,该风险补偿基金首期规模3000万元,深圳市以中央服务业专项引导资金1000万元出资,高新投融资担保公司以自有资金2000万元出资,存续期为5年,旨在撬动更多的社会资金助力深圳市中小企业、科技初创企业发展。
北京智慧财富总经理丁坚分析称,风险基金的作用是通过风险共担的方式提高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代偿容忍度,降低小微企业融资门槛,切实将金融资源投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型企业。
在他看来,深圳今年上半年就实现了有效发明113375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90.5件的成绩,风险基金最大的意义势必将极大地鼓舞深圳创新创业的氛围。
黄海雄则认为,“知产”变“资产”背后形成的创新驱动力最具价值。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为中小企业开拓了融资的新渠道,同时又激发了企业重视知识产权的意识、调动了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
“一方面,政府通过政策制度和高质量的专利布局等多方面的探索,一方面推动金融、科技与产业融合发展,不断地撬动企业和社会在科创方面的新动力,这既有‘知本’的价值,又有‘资本’的价值。”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