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财经原祎鸣
由新浪财经出品、新浪财经App及新浪科技联合主办的创投沙龙《财之道2.0》上线,本期主题是《“复阳”很常见?传染性很强?》。
★本期嘉宾: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院长,首届深圳市疫情防控公共卫生专家组组长卢洪洲;
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华大集团传染病首席科学家陈唯军;
中国疫苗专家陶黎纳;
病毒学专家常荣山;
中山大学全球卫生中心吴少龙;
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冯勇
1、核酸检测机构是否会倒闭?
陈唯军表示,核酸检测并没有消失。第一,定点医院都是要核酸,每三天或两天做一次才能确保安全。毕竟只有核酸才能看到无症状,才能规避感染。
第二,大家不要把核酸检测当作只是给大家做检验,任何一个医疗机构,发热包括防止住院病人交叉感染都要做核酸检测,华大的试剂盒全球都还在用,并不代表不用核酸检测,只是没有全面筛查,但医院的检测需求依然存在。“核酸检测(机构)不会倒闭,核酸检测产品的企业源源不断会有。包括抗原检测,可以筛查HIV、乙肝。”
2、一个人可以感染不同变异毒株吗?
常荣山指出,一个人可以感染不同毒株,但不必过分担心。“短时间内感染同一毒株的可能性极低,但一两个月后会出现新毒株,仍然很容易感染,最短可能只要28天。但总体而言,越往后症状会越轻,人的适应力会越来越强,不必过分担心。”
3、感染后到底能不能打疫苗?
陶黎纳表示,国际一般认为感染以后的6个月内还能保持一定的免疫力,但6个月以后感染的可能性就比较大。所以,一般建议感染过后6个月以内不打疫苗,但很多人就误会,把这个理解为不能打疫苗。“不是不能打,而是打了有点浪费,感染后的免疫力还能扛一段时间,但其本身的安全性没什么问题。”
4、中国该如何应对“放开”?
吴少龙指出,去年7、8月份的时候,新加坡已经主动放开,由于它的医疗卫生各方面条件比较好,准备的措施比较充分,放开后感染峰值到来并没有那么快、压力也并不太大。但中国的人口远多于新加坡,医疗资源并不均衡,因此面临的问题也多于新加坡,但新加坡的经验仍然可以借鉴。
5、老人应如何应对新冠?
卢洪洲指出,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在感染病毒后第一个礼拜往往是无症状,之后却会发展成为重症,但如果在他起病之后,第一时间用小分子药物或抗体中和了病毒,抑制了病毒复制,尽管这个老人是有基础班的百岁老人,也能够让他很快地康复,并不会发展为重症。
6、抗原为什么总不够?
陈唯军指出,无论是美国还是欧洲,全球的抗原都是中国在供应的。中国的产能其实是很高的,但是任何一个产能即使再高,仍然是有限的。突然紧急放开之后,需要一个周期来应对,这个周期基本上需要2到3个星期。“我们现在大概还在紧张期,2到3个星期过去之后产能就会上来,因为中国的需求上来了,物料备料就开始起来。”
7、日常该不该囤药、测抗原?
冯勇表示,感染了之后,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不能自己或者听网上、各种指南、民间偏方,随意用药是非常危险的事情。疫情走到这一步会面临一个庞大的爆发式的病例增长,这个时候了解自己的感染状况是非常重要的。
“我周围80%、90%都是自己能够处理的,只有少数是因为发热,有明显的浑身酸痛。发热这些症状确实非常危险,如果长期保持高热,对人的身体包括器官的影响都非常大,这种情况下是可以自行服用一些退热的药物。当然遇到紧急情况,还是一定要去医院处理相应复杂的情况。”
8、现阶段该打什么疫苗?
陶黎纳表示,mRNA疫苗的效果非常好,甚至比灭活疫苗高20到30个百分点。在mRNA疫苗的基础上还有一个突破,才能用更好的用疫苗阻断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