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上热搜的“年轻人” 不应总被贴标签

日期:08-24
社交平台年轻人

■视点

别把“年轻人”塑造成一个扁平化的符号。

“年轻人不爱吃鸭脖了”“年轻人为何不再热衷潮玩”“年轻人为什么不爱做家务”……最近,在某社交平台上,每隔几天,便会有与“年轻人”相关的话题登上热搜榜单。然而,仔细去看,这些冠以“年轻人”之名的热搜却显得有些无厘头,甚至有点故弄玄虚的意味在其中,以至于引得不少年轻网友吐槽,“每隔两三天就要被代表一次”“要不把年轻人拉到实验室去研究研究吧”。

“年轻人”作为互联网平台的活跃用户,是社交平台要争取的重要用户群体。因此,为了取悦年轻用户,社交平台设置与之有关的话题,以提升用户活跃度,这本是一种正常的操作,倒也无可厚非。但最近频繁登榜的这些话题,不仅毫无营养,甚至经不起逻辑推敲,以至于引来诸多吐槽,这对于平台而言,起到了相反的效果。

如果仔细去分析这些议题就会发现,这些议题设置很大程度上都有以偏概全之嫌。

首先,话题并没有对“年轻人”作出清晰而明确的界定,“年轻人”究竟指的是哪个年龄范畴?其次,基于人们的日常生活经验,以及我们的传统文化基因中对“衣锦还乡”“叶落归根”的期待,难道不是老一辈的人更执着于返乡置业?这或许才是基本的生活常识。现实去看,即便有一些“年轻人”选择返乡置业,但也谈不上“热衷”二字,不少人是对大城市的高生活成本望而却步,因此“折中”选择了返乡置业而已。

更何况,这个话题天然地站在了“生活在大城市年轻人”的角度去看问题,而忽视了那些本就生活在县城和农村的“年轻人”。

换个角度去看,类似的话题设置其实是把“年轻人”塑造成了一个扁平化、供大众讨论的符号,有时候可能是一个小群体中几个人做的事,就被上升到“年轻人”这个大的群体。

这其实是一种非常单调和片面化的表达方式,本质上,这种做法忽略了个体丰富和多样的内涵。

当然,网上出现类似的现象,更为重要的原因或许是,社交平台议题设置能力的欠缺。诚如很多网友说的那样,类似话题的登榜,更多时候像是平台玩了一个自说自话的游戏。这些表象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平台设置议题的低幼程度和平台内容池的单调化,以至于需要频频在“年轻人”身上做文章,才能留住用户。

但这样的做法并非长久之计,用户迟早会厌倦这一套,而“年轻人”的日常生活和人生动态也并不想被一个简单的话题词给“概括”和“总结”了。

对“年轻人”而言,他们的生活细节或许并不想被定义、被设置成某个固定的议题供他人去讨论。而在某种程度上,以“年轻人为什么……”之类的标准化句式去形容一个群体的日常生活,忽视了“年轻群体”在现实中的多样化生活方式,其最终只能暴露出一些人的浅薄罢了。

□新京报评论员马小龙

评论投稿信箱:shepingbj@vip.sina.comxjbpl2009@sina.com

京东系接棒董事会主席 达达抱紧“大腿” “清朗”行动累计清理违法和不良信息200多亿条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