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商报
互联网治理又开新药方。连日来,为维护网络传播秩序,包括微信、微博、今日头条、抖音、知乎等在内的众多社交平台纷纷上线IP属地显示功能,互联网霎时迎来一波大型翻车现场。
那些号称常年定居海外的网红博主,属地却明晃晃地挂着国内某地,而那些对国内防疫政策指指点点的“正义网友”,属地却意外地挂着西方国家……在IP属地的照妖镜下,类似的“抓马”情节不胜枚举。
“马甲”遍地。有人感慨,潮水退去。但也有人担忧,IP属地的显现是否让公民的个人权利被部分让渡?网络讨论的空间是否会进一步收缩?以及大数据之下,杀熟、隐私泄露等问题横生的时代,IP属地的显示是否会被别有用心的人加以利用?
从出发点看,IP属地显示的初衷无可厚非。多家平台在上线这一功能的时候就曾点明,其目的在于维护健康有序的讨论氛围,减少冒充热点事件当事人、恶意造谣、蹭流量等不良行为,保障用户第一时间获取真实有效信息的权益。
长久以来,互联网以其互联互通的特质和无远弗届的属性塑造了一个庞大的虚拟世界,在错综复杂的信息和指数式的传播加持之下,在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的包裹之下,“恶”就容易被无限放大。
网络乱象要“止”更要“治”。也是因此,近些年来,互联网实名制层层推进,“清朗”系列专项行动持续开展,一系列举措卓有成效,而如今的IP属地显示,亦可以当作互联网治理的新尝试,即用真实的属地信息,消解掉具有强烈地域属性的非真实信息的干扰。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撕掉互联网的“隐身衣”,用更真实的信息来震慑言论发起者肆无忌惮的发挥,从而进一步倒逼网络的风朗气清。
但就像双刃剑一般,越真实的信息展示,也越容易引发用户对于隐私的担忧。我们过往不是没有吃过这样的亏:大数据时代,用户被商家拿捏,消费数据、搜索内容、地理位置甚至语音信息等,都在各种技术手段的转化之下,成为一张精准的画像,于是大数据杀熟时有发生,隐私泄露也时不时敲响警钟。
IP属地显示,正上线在这样一个尴尬又矛盾的处境之上,因此要消除大众的顾虑,就要对IP属地显示,或者说是整个互联网的治理提出了更精细化的要求。
例如当下,IP属地显示就需要面对一个棘手的技术问题——如何堵住非法的IP代理生意,莫让IP代理为流言开口。而从长远的角度看,网络监管部门也要总结经验,从而防止IP属地展示背后,可能加剧的地域歧视风险,以及避免让用户成为“画像”,被精准地“割了韭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