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工人日报
丁慎毅
据4月25日《北京日报》报道,疫情之下,远程办公正在成为每一个职场人都避不开的一项适应性内容。一份关于远程办公人群实感调查的报告显示,受访者对于远程办公的负面评价占比均高出正面评价8~15个百分点不等。65.8%的受访者表示远程办公下的日均工作时长不同程度地“被延长”;分别有40.1%、45.0%的受访者认为远程办公增加了工作压力、降低了工作效率。
远程办公作为一种灵活变通的工作方式,有不少积极意义。比如,能降低企业成本,节省员工通勤时间;能减少交通堵塞、解决职住分离等问题;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远程办公还能够减少人员聚集,降低病毒传播风险,等等。
如今,一些受访者对远程办公提出质疑,认为远程办公增加了工作压力、降低了工作效率,原因可能有几个方面:一是多数企业只是将远程办公作为一种应急性、辅助性的工作模式,一些协同技术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好;二是员工一时不适应这种新模式,需要时间去磨合、调整;三是办公场景变了,但一些企业的企业文化仍然是严加管理,随意增加员工的工作量等。
解决远程办公出现的问题,让远程办公的正向作用发挥到最大,需要从多个方面谋求改变。
就员工而言,须积极适应远程工作这种新的模式。提升时间管理和目标管理意识,提高工作效率与质量。即便在家,也要注意保持工作作息安排,减少分心。
对企业来说,实行远程办公,需未雨绸缪,要制定合理的远程办公管理制度,明确员工工作与生活的界限,明确考核任务与工作时间的平衡。鉴于远程办公也可能遇到一些不可控因素,企业还要明确相应的权利义务范畴,维护好劳动关系双方的权益。在此基础上,要尽可能建立尊重多元、公平和包容的制度,通过标准化的远程办公指引,让远程协作和沟通更为顺畅。在这方面,已经有企业进行了探索,比如采取“3+2”混合办公模式,每周远程办公2天、坐班3天。
就劳动监管部门而言,也需要及时注意职场工作模式的变化,注意对远程办公进行跟踪研究,并给予相应的指导。比如,对远程办公的性质、考勤与考核的方式、员工远程办公期间受到伤害如何进行工伤认定等问题,要有相应的制度安排,让员工和企业面对远程办公的一些不确定性时不再进退两难。
事实上,不管有没有疫情防控的需要,远程办公都是可以探索、推广的一种模式。当下要做的,是发现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积极谋求解决办法,充分发挥其在助力复工复产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