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评论员马亮
随着新兴业态迅猛发展,外卖骑手、直播营销师等一大批新职业不断涌现,为就业创业打开新空间。然而,一些机构却将这些新职业培训变为“割韭菜”的刀子,新职业培训考证乱象频发。
家庭教育指导资格证,7980元代考包过;碳排放管理高级证书,兼职挂靠月入过万元;整理收纳名师培训,10天速成取证……一些机构以新兴职业的职业资格、技能等级为名义,擅自组织培训、评价、发证活动,甚至假冒权威机构名义颁发证书,各类山寨证书频现。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15年版)》颁布以来,人社部会同有关部门迄今发布了四批共56个新职业。相对于传统职业而言,新职业的从业人员规模较少,不能满足发展需要。
以去年3月发布的新职业碳排放管理员为例,在我国提出2030年“碳达峰”与2060年“碳中和”目标背景下,相关产业和就业市场出现爆炸式增长。据专业人士预计,“十四五”期间我国需要55万~100万名“双碳”人才,绿色就业岗位超过4500万人。
企业对碳排放管理员需求旺盛,而人才市场供不应求,这使“双碳”培训市场异常火爆,学员对考证乐此不疲。但是,碳排放管理员的工作涉及碳排放强度测算、碳交易政策执行等专业知识,技术性很强。而有关这一新职业的培训教育体系尚未建立,无论是教材、师资还是培训机构都处于起步阶段。这便给了违法分子以可乘之机,加之政府对这类新职业监管缺位,由此导致培训机构鱼龙混杂,培训市场乱象丛生。如果任由一些不法分子进行虚假广告宣传,使不明就里的人上当受骗,就可能使新职业很快被污名化,并影响其健康规范发展。
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放管服”改革,逐步压缩国家职业资格目录。许多职业资格认定都退出了目录,改为社会化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社会培训评价组织从审批转为备案,带动了职业培训评价市场蓬勃发展。这有利于建立以市场导向和企业为中心的职业技能人才培养使用机制,使更多人可以获得职业技能,走上工作岗位。
总体来说,培训评价的市场化改革方向是正确的,但是政府部门的事中事后监管不到位,社会培训机构往往接不住、接不好,职业培训市场转型面临阵痛。
职业技能培训和等级认定不同于其他专业信息服务,企业和学员之间往往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且需要学员结业后较长时间才能有效反馈。特别是对新职业而言,培训市场需要一段时间来培育,市场自我平衡功能并不完善,容易产生乱象。
因此,亟需政府部门为培训市场做好基础性工作,充分发挥托底、兜底和保底的作用。在市场发育初期“扶一把、送一程”,通过信息发布、政策引导、奖优罚劣来加强扶持和监管,使培训市场从弱到强发展起来,直至达到市场成熟状态。培训市场成熟后,政府可设立基本门槛、参考课程和合理价格区间,使进入培训领域的相关机构不至于偏离太远。
同时,要增强用人单位的话语权,通过学员反馈和用户评价来推动培训市场优胜劣汰。比如,可以推动建立培训机构评级制度,发布“白名单”“黑名单”,使学员可以根据信用、口碑来择优选择并避免上当受骗。又如,可以建立公共信息平台,使培训机构、用人单位和学员之间实现信息互联互通,推动培训市场良性循环。(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来源:《半月谈》2022年第7期
编辑:原碧霞
责编:秦黛新
校对:黄琛茜(实习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