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医通停运风波为银医合作敲警钟

日期:04-21
京医通金融

证券时报记者谢忠翔

4月20日凌晨,京医通运营方怡合春天作出了“协商期间京医通线上系统正常运行”的承诺。至此,这场由银行和运营方的资金纠纷而引发的风波,暂未对数千万公众的就医秩序造成严重混乱的后果,但足以对银医合作敲警钟。

京医通作为一个“金融+互联网+医疗”的创新惠民项目,是一种典型的银医合作模式,目的是打通地方医院诊疗系统不能互通的问题,实现患者线上线下“一卡”充值、查询、缴费、挂号等综合服务,保障公众利益理应是运营方、银行和政务部门等各方合作的前提。

然而,京医通线上运营方怡合春天在明知道停运后将出现患者权益受损、医疗机构秩序混乱,甚至部分患者生命受影响的严重后果下,仍毫无预兆地发布“最后通牒”。对于这么做的理由,该运营方称“北京银行作为出资方不履行义务,导致公司不堪重负、弹尽粮绝”。无论真相如何,银行、运营方之间的纠纷,一旦涉及公众利益,都应该依法理性行事,不能忽略自身的社会责任,置公共利益于不顾。

京医通项目从诞生之初就具有明显的“公私合营”色彩,涉及公众的切身利益,类似于供水、供电企业,切不可说断就断。运营方怡合春天,在参与这一项目之初就应该意识到,一旦参与这类公共项目,就承担了保障线上医疗服务系统稳定运行的普遍性义务。

近年来,不只北京银行,全国各地银行都在推进“银医合作”模式,这类模式本应是互利共赢的。一方面,对于这类医疗信息化项目,银行参与和出资的积极性在于,通过平台从医院获得更多稳定的零售客户,导流更多存款资金;另一方面,医院通过医疗信息化,既能提升医疗工作效率,也可优化患者诊疗流程,整体提升患者就医体验。同时,项目运营方可获得利润和模式经验,从而提升自身商业价值。

既然是一项具有商业价值的公益事业,光靠“公益”却没有资金供血注定无法长久,难以形成一个稳定的价值闭环运转下去,每个角色都应该承担自身义务。出资方出于投入和产出的考虑,谨慎“买单”是人之常情,但既然合作已经开展下去,就应按照当初的协议切实履行相应的义务,更何况这是一项关系到民生的公益项目,就不能仅简单地基于商业利益来考虑。另一方面,医疗作为民众重要的生活消费场景,和金融联系密切,二者之间大有文章可做,金融机构、运营方也可以充分创新,探索和挖掘更多新业务模式。

此次京医通停运风波,将具有公共服务或公共事业属性的互联网医疗产品之“由谁买单”的问题充分暴露。为解决这一问题,政府部门、医院、企业公益方和银行等多方应积极协作,各自承担相应运营成本,促进项目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共赢。

举报/反馈

近九成受访应届毕业生期待学校加强网络招聘服务 动辄上万字几十项 能不能给冗长的App用户协议划划重点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