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炜
高瓴资本创始人兼CEO张磊以高调的低调著称。他常年居住在香港,生活简朴。近两年跟他有关的四件事是:出版了一本叫做《价值》的书,传出过三次谣言,分别是跟彭姓男星、网传被边控,以及今年3月“高瓴亏损超300亿美元被清算”。
绯闻和谣言被一一澄清,但网络世界里,除了投资新闻,张磊的其它消息少之又少。而就算那些投资故事,几乎都在高度重复、赞美与封神。各色文本里,讲述的是成功者成长、投资经历,这些赞誉的宣传文章最后指向的是《价值》的销售链接。这本张磊2020年出版的书,据说已卖出两三百万册,书中充斥着不温不火的、心灵鸡汤式的投资心得,与高瓴市场行为有些分裂。
投资腾讯、京东和蓝月亮的成功,为张磊带来巨大的影响力,高瓴也从最初2000万美金成长为一个有6000亿人民币的投资规模的知名公司。
■大佬饭局,张磊在上座
张磊走上神坛。偶有唱衰之声。说他400亿投资格力现已浮亏百亿。但这一切,也能用张磊提出的“价值投资”、“长期主义”和“做时间的朋友”消解掉。
时有质疑之声。对他投资理念与背道而驰行为的嘲讽与不解,譬如他一直说“教育是永不需要退出的投资”,却在双减政策落下前,精准踩点清仓好未来;说要投资为社会创造价值的公司,赚钱是理所应得的事情,却在股票买卖解禁期后迅速减持良品铺子。
“时间的朋友”也许又有新解释,如张磊所说:“我们要考虑这种商业模型,然后再去重新思考,时间是你的朋友还是敌人。”
抛开拿来打品牌而长期持有的投资案例,可以发现高瓴的投资逻辑不是基本面、也不是估值,而是政策。从创办高瓴至今,政策才是张磊的朋友,时间,只是一袭华美的袍子。
张磊的高屋建瓴
■张磊在纽约-纽黑文的火车上小憩图自/《遇见大咖》
张磊为其创办的投资公司取名高瓴,有高屋建瓴的大格局之意。英文名称hillhouse对应的是他在美国求学的耶鲁大学里一条美丽的小路,两旁树木耸立,秋季落叶缤纷,十分美丽。英文名也反映着张磊的耶鲁有着深刻关联,他的导师、耶鲁基金投资人大卫·斯蒂文森,发掘并培养了他,同时为他事业的起飞注入第一桶金,大约2000万美金。
高瓴是一家拥有全球视野的超长期全阶段资产管理公司,主要重仓投资A股,港股,美股市场优秀的中国公司,选出每个市场最值得投资的大方向。高瓴用长期的眼光看待问题,所有的投资都是基于长期视角,而不是单纯一个周期性机会。
投资美股的高瓴主体是HHLR Advisors,由高瓴独立的二级市场投资团队负责投资决策。高瓴最新的持仓情况:美国证监会(SEC)网站显示,HHLR Advisors2021年四季度末在美股市场共持有76只个股,持仓总市值约64.72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11.4亿元),前十大持仓标的占比71.2%。其中生物科技、云计算和新能源等科技型企业占比超过七成。
高瓴资本从一家默默无闻的小私募,发展到亚洲最大的私募,又从只投二级市场,发展到覆盖CE、PE、二级市场全链条投资机构。平均年回报率超40%,比股神巴菲特还要威风。
张磊希望自己被人评价是一个真性情的、热情的、正直的、愿意帮助别人成功的投资者。
在他为数不多的视频采访中,张磊反复讲述的是同样的话题、同样的故事和同样的论调,围绕着价值投资、长期主义、做时间的朋友。
■张磊与妻子和儿子在香港图自/《遇见大咖》
在一档节目跟拍采访中,张磊与妻儿出现在香港的海上。他说一家五口喜欢的运动相近,滑雪、划水。这些项目虽然高风险,但都是考验平衡的运动,刺激惊险但一旦掌控了局面,就有御风而行的快感。
在那期节目中,张磊在香港的办公室里,放着一些简单的健身器材,有一个平衡器张磊常在休息的时候站在上面,左一晃右一晃试图保持平衡不被摔下来。
这像极了张磊的投资工作,需要不停地权衡,在权衡之前要花大量的时间调研,行业、公司、商业模式。这种权衡,被张磊视为一种动态调整,似乎能回应外界对他“长期投资”理念的质疑:“如果在投资企业5年、10年之后尚不能退出,看起来似乎是‘长期投资’,但如果不去复盘和迭代,‘长期投资’就成了思维和行动懒惰的借口,就变得毫无意义”。
张磊1972年他出生于河南驻马店,父母是普通的双职工。少年读书并不努力,但经商头脑活络,曾跟小伙伴在暑假时到火车站以出租小人书谋利,后来他笑称这是共享经济的雏形。忙工作的父母把张磊放到在图书馆工作的亲戚家,就在那时,张磊爱上读书,突然开窍,智慧花开,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毕业之后,跟一般同学不一样,他进入了五矿集团。工作几年后出国读书,去了耶鲁。
张磊爱《静静的顿河》,喜欢那句“我们只有一条战术,就是在草原上流窜,不过要常常回头看看”。2005年他从美国回来,创办高瓴。
他在采访和著作中透露,在中国加入WTO后,感受到中国崛起的召唤,决定搭上这趟高速发展的快车。冲浪一样,张磊与高瓴与企业共同起伏前行,维持着微妙的平衡。
在此过程中,他让世界听到了自己的声音:重仓中国,价值投资,做时间的朋友。
如何理解时间的朋友和价值投资
■张磊的投资理念是守正用奇、弱水三千但取一瓢,以及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张磊的投资哲学中西结合。《价值》一书中,张磊列出他从中国传统哲学中汲取营养,提炼为“守正用奇”、“弱水三千,但取一瓢”、“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价值投资”这个概念来自西方。经典的价值投资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20世纪五六十年代被广泛应用。市场和产业的变化,尤其是科技的快速发展,使得投资人在研究企业时无法停留在资产价值、账面价值或静态的内在价值这些层面。
理解价值投资的新角度是建筑在更加成熟的市场效率,企业自身的内生动能和不断变化的外界环境上的。张磊所说的价值投资,其出发点是发现价值,落脚点是创造价值。他在《价值》一书中解释其坚持的长期结构性价值投资,“是相对于周期性思维和机会主义而言的,核心是反套利、反投机、反零和游戏、反博弈思维”。
纵观高瓴的投资、坚持与清仓,却有一些让人不解的自相矛盾之处。我试图站在张磊的角度,来理解他提出的理念与公司的实际行为之间的沟壑,找到一个自洽的推理。
大概在这样的情境下,张磊提出的“做时间的朋友”更像是一种目的导向,像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说“以结婚为目的地谈恋爱,否则就是耍流氓”。但在实际的交往过程中,则要时时刻刻去评估、去判断、去选择,是长期持有还是减持抑或清仓。
■张磊在电话中
张磊的出发点,应该也是如此:“以跟时间做朋友的心态去投资而非敌人的或其它的套利心态”。诸多找高瓴融过资的企业家都对高瓴的超长期投资理念印象深刻,特别是"把最好的生意模式带给最好的企业家"的原则和精神。
高瓴资本投资的教育公司猿辅导创始人李甬曾说,“一个公司的发展是与所处时代的双人舞”,这句话也恰如其分地解释了高瓴的卖出逻辑:不是基本面、也不是估值,而是政策。
长期主义与短期主义狭路相逢,跟时间做朋友也不能是笔糊涂账,有些“朋友”一级市场投资、二级市场上市割韭菜。有些朋友,智慧如高瓴当然懂得保留,长期持有,作为传播的标杆。
“任何的商业不要去问能赚多少钱,不要看它今天的收入和利润,首先要看它给这个社会、给它所针对的消费者、客户创造了多少价值。我们现在要找的是,为社会疯狂地创造长期价值的企业家,那么至于他的收入、他的利润早晚会跟上的,社会早晚会奖励这样的不断疯狂地创造产生价值的企业家。这就是我们的信念,我们信这个一定会出现”。
张磊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所倡导的,更像是一种理念,一个灯塔,它屹立在那里,高瓴这艘大船也是向着那儿航行。但在执行的过程中,要避开礁石、浅滩、涡旋,得先保证这艘船航行是安全的,安全意味着有些利益是不能受损害的。
也有人疑问,像三只松鼠、良品铺子这种公司就是典型的缺乏护城河的公司,和网红店的有啥区别,“一个必须依附电商平台的公司能有啥投资价值”?但高瓴应有他自己的逻辑,这时候价值投资理念的作用就发挥出来了,这是一个主轴、一条金线,即一家公司能为社会、用户创造多少价值。
2017年,高瓴资本先后两轮斥资8.21亿元战略投资良品铺子,股价一路飙升。但从2021年9月起至今年1月高瓴开始减持,这次减持持续到了今年4月7日。有媒体猜测,高瓴减持良品铺子或与国家政策管控收紧有关,去年3月相关政策指出,“深入实施食品安全战略,加强食品全链条质量安全监管,推进食品安全放心工程建设攻坚行动,加大重点领域食品安全问题联合整治力度”。
食品经营企业将面临更严格的政策监管和要求,而良品铺子采用的是代工模式,面临的食品安全风险难以控制,且曾经有过几次前科,这种形势下,高瓴对消费股持落袋为安的态度是再正常不过的,尤其是对良品铺子的减持,高瓴采用的是大宗交易的方式完成的,这是一种极为高效的交易方式。
君子不立危墙之下,大概是张磊没有对外说出来的,从中国文化中汲取的另外的智慧。
高瓴的投资风格:灵活的长期主义
■张磊与耶鲁基金投资人大卫·史蒂文森
令高瓴和张磊成名的,是投资腾讯和京东。
这两个公司的特殊意义在于:前者,是高瓴成立后的第一笔投资;后者,是当时最大的一笔投资,数额为3个亿人民币。腾讯市值从最初的20亿美元飙升到现在近2000亿美元,为张磊的长期主义做了卓越的注脚。
2010年投资京东,则因为张磊非3个亿美元不投震惊于行业内。人们分析说张磊的投资团队研究得比刘强东还要透彻,刘只要了7500万美元,但张磊则看到更宏大、长远的未来,要打造一个以物流仓储重资产模式的电商平台,不烧3个亿元怎么够?这桩交易让京东为高瓴带来了300亿美元的获利。
2021年年末,高瓴增持和新进的股票,涵盖多家生物科技和新能源龙头公司。
选择格力是因为从长远看,格力身上有未来高端产业链可能性,即完整掌握高知识密度、高附加值、高影响力的价值环节,从生产要素的维度重构产业组合,掌握核心的设计、技术和品牌资源,摆脱了产业链底端的被动性。
高瓴对收购格力的定位,是帮助格力完成数字化转型的产业革命任务。高瓴对制造领域的投资着眼点是,在未来产业互联网、信息技术、先进科技和传统产业快速融合的时间窗口内,把握制造云升级的脉动,理解产业链底层的创新潜能,拥抱快速变化的时代。
但在格力这场投资中,高瓴和张磊的投资理念完全没有得到释放,它既没有像收购百丽那样,深入企业、协助格力快速发展,甚至都没有获得董事席位,而是放手将这一摊子完全交给董明珠。直到现在,高瓴已经浮亏过百亿。
高瓴的减持逻辑
有人说张磊的“价值投资也是要算账的。一旦发现一个横看竖看都很贵的公司,就是出货的最好时机。”
纵观历年高瓴的短期减持案例,不论是在一级市场还是二级市场,可以发现对很多项目减持、清仓的解释无法服众、语焉不详,导致外界诸多猜测。
曾经令高瓴声名鹊起的京东从2014年开始,GMV增速和营收均逐渐放缓,当年营收增速为66%,到2015年,为58%,2016年则下降至43%。从2018年起,高瓴便开始减持京东,一个季度减持6亿美元。
2018年1月,高瓴斥资10.26亿参与爱尔眼科定增成为股东,一年内浮盈4亿多,在一年限售期满,高瓴卖出30%的股份,获利约1.44亿元;2020年10月,高瓴斥资10亿入股凯莱英后,在股东席位中进进出出,在2021年第三季度高瓴减持离场(但在今年报告中凯莱英与高瓴将再次合作出资凯莱英子公司)。
2017年,受让公牛集团2.235%的股权成为其第四大股东,2020年2月公牛集团主板上市,高瓴浮盈约12亿元。一年后高瓴即开始对公牛集团减持,据公牛集团一季报显示,报告期内,高瓴减持276.90万股,持股数量降低至929.80万股,占比1.55%。
2018年第三季度,高瓴在拼多多股价低迷时,以16美元的价格买入超200万股,2020年末升至第一大重仓股。2021年一季度拼多多股价创212美元新高,高瓴获利后减仓离场。2018年三季度,高瓴建仓B站,彼时B站股价不到10美元,高瓴持续增持到超400万股,在2021年一季度B站股价突破150美元时,高瓴一路减持获利离场。
2019年四季度,高瓴清仓了15家企业,包括特斯拉、苹果、亚马逊、脸书等美国知名科技公司。
正因如此,有评论认为“高瓴减持的唯一的原因就是持有期间股价上涨过多,采用高抛低吸的策略来锁定收益”。
在这些减持项目中,最令外界不解的是高瓴清仓蔚来。2015年高瓴就参与了蔚来汽车的A轮、C轮、C+轮融资,在2018年蔚来上市时它已成为第三大股东,2019年高瓴还一直在认购和增持股份,张磊多次表达对蔚来及其创始人李斌的赞赏,认为他们是改变世界的,“这拨人不管做什么我都会支持”,但从2019年三季度开始,高瓴就开始减持蔚来,至年底时,高瓴已全部清仓离场。外界推测这次清仓原因是蔚来持续亏损,看不到盈利点。
时间究竟是谁的朋友?
张磊青年时期在美国找工作广为人知的一段往事,是他在回答面试题目“如何为一个社区设置多少加油站”时,没按常规思路回答,而是反问面试官:为什么要设置加油站?也许人们是冲着便利店来的?未来的汽车也许不用油呢?
不出意外地,张磊没有获得这份工作。但他觉得自己向面试官展现了自己思维的过程,而非一味地给出个标准答案。人们也许会称赞张磊剑走偏锋,因为他是个成功者。但是不是也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张磊也不知道该如何计算?
所以人们需要一个信念,只要信念还在,方向就不会偏离太远。信念这种东西,有时候也是为失误兜底的好借口。就像一个人以结婚为目的谈恋爱,总不能每一场恋爱都是百分百成功。起码分手不会被人说是耍流氓。这大概就是时间的朋友的含义吧?(来源:YOUNG财经漾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