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李静北京报道
过去十年,是中国互联网领域快速发展的十年,而在这背后,都离不开算法推荐。在算法推荐快速发展之下,推动了很多APP发展壮大,也给互联网企业带来了丰厚的利润。但与此同时,算法推荐在野蛮成长中也暴露出诸多问题,例如信息茧房、大数据杀熟、算法歧视等。
3月1日生效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中明确表示,用户可以选择关闭算法推荐,也可以拒绝使用其个人的特征数据的算法推荐服务。
根据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144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以下简称“问卷调查”)显示,53.8%的受访者表示会选择关闭算法推荐功能。
《中国经营报》记者梳理发现,目前,主流APP大部分已经上线了关闭算法推荐的按钮,但关闭入口设置均较深,并且系统不会主动提示。
“算法推荐类似具有追踪功能的导弹,可以精确定位‘打击’目标,关闭后平台的武器精确度就会下降,对业务有不可估量的冲击。”江苏省大数据交易和流通工程实验室副主任李可顺对记者解释道。
但算法推荐新规之下,算法推荐必将有所改变。野蛮生长十年的算法推荐究竟将走向何方?
关闭算法推荐功能已上线
近日,记者使用几款生活中常用的主流APP发现,包括电商平台、外卖平台、通讯平台、视频网站均已上线了一键关闭算法推荐功能。
记者体验十几款主流APP均已上线了算法推荐关闭功能,不过,系统均默认用户打开个性化内容推荐和个性化广告推荐。如果用户不主动对上述两大算法推荐功能进行关闭,APP不会弹窗提醒用户该功能已经上线。
浙江垦丁律师事务所联合创始人欧阳昆泼对记者指出,APP推出的一键关闭“个性化推荐”符合《关于加强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综合治理的指导意见》中体现的规范企业算法应用、促进算法公开透明的算法治理趋势,同时也落实了2022年3月1日生效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第十七条规定的提供关闭算法推荐服务选项的合规要求。
针对互联网数据安全及经营问题,我国已经陆续颁布了《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2021年8月,有关部门专门出台了《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
“这是针对互联网算法推荐单独制定的管理规范,是对《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有效补充,能够有效加强网络舆论监督,引导主流价值导向、充分保护互联网经营良好的市场秩序。”法学博士、上海汉盛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李旻律师对记者表示。
此后的2021年9月,《关于加强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综合治理的指导意见》出台;2022年1月,《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正式发布,并从3月1日起施行。
这一系列法律法规出台实施的背景便是,在数字化时代,算法已经广泛应用于广告推荐、信息检索、调度决策等场景,极大地影响公众的上网体验和日常生活。不过,算法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算法降低了用户信息检索的时间成本,满足了用户多元化、个性化的信息需求,有利于实现用户和信息的精准匹配,改善用户体验。另一方面,算法不可避免地在数据的收集、处理方面存在局限性,最终展现的推荐结果其实暴露了用户的隐私和个人偏好;同时,当算法的理念偏离正轨,误入流量至上、利益至上的歧途,也会引发广告骚扰、大数据杀熟、算法歧视、信息茧房等问题。
“‘算法’不能成为‘算计’。算法推荐应成为用户的工具,而不是枷锁。需不需要算法推荐,应由用户自己说了算。”欧阳昆泼对记者表示,此次互联网企业APP推出一键关闭“个性化推荐”,将算法的开关交给用户,还用户以知情权和选择权,有助于保护用户权益、规范信息服务。
“难舍”的个性化推荐
问卷调查显示,53.8%的受访者表示会选择关闭算法推荐功能。
李文文(化名)的男朋友是一名互联网公司程序员,能关掉个性化推荐的APP都被他关掉了。“他是为了尽可能的信息安全。”李文文告诉记者,她也关掉了大部分个人娱乐常用APP里面的个性化推荐,但工作中会使用的一些APP中就没有关闭。“关掉个性化推荐之后,看到的内容种类更多了,随机性更大。”
习惯了看自己感兴趣内容的王茜(化名)则表示,不会关掉个性化推荐,虽然个性化推荐会使用用户的诸多隐私信息。“很多软件使用前第一步就是读取位置、通信录等信息,有些信息不允许读取就没办法使用。”王茜无奈地说道。
难道用户真的想要告别那些“懂你”的歌单、精准拿捏的兴趣内容吗?如各大APP在一键关闭算法推荐按钮下提示的内容,关闭个性化内容推荐后将无法收到个性化内容推荐,建议开启以看到更多感兴趣的内容。关闭个性化广告推荐后仍会看到广告,但相关性会下降,建议开启以过滤更多不感兴趣的广告。
欧阳昆泼表示:“其实,不少用户是愿意用隐私来交换便捷性或者效率的。对用户来说,完全摆脱算法推荐并不现实,用户反感的是算法的滥用。用户期待传播正能量、向上向善的算法推荐服务机制,希望算法能够与隐私隔开,给用户带来便利,而不是带来麻烦。”
根据上述问卷调查,大家期待规定能遏制诱导过度消费(68.2%)、大数据杀熟(61.9%)、诱导沉迷(57.5%)、过度收集个人信息(46.0%)等方面的不良之风。还有通过算法推荐影响网络舆论(40.4%)和算法歧视(37.3%)等。
欧阳昆泼还指出,上线算法推荐关闭键,仅仅是让APP符合国家保障数字信息安全要求的第一步。企业要继续规范算法推荐应用,守好边界,才能让算法更好地为用户服务,也才能推动信息服务行业长远、健康发展。
在体验中记者还发现,目前大部分APP需要打开两到四层目录后才可以看到关闭算法推荐的按钮,一般在APP中“我的-设置-隐私设置”可以一键关闭算法推荐功能,还有一些APP会设置在隐私中的“个人信息与权限”或者“权限管理”等目录中,并没有统一的位置。
李可顺表示:“因为相关规定要求APP提供关闭算法推荐的功能,但并没有要求关闭选项具体设计在哪个位置。而平台设计繁琐的操作步骤,是利用用户普遍怕麻烦的心理。从根本上说,还是担心大量用户关闭个性化推荐之后,平台的竞争优势降低,对业务产生不可估量的损失。”
个性化推荐依靠采集用户授权的行为数据,判断用户的兴趣偏好,推送用户大概率感兴趣的同类或相似的产品或服务,实现“千人千面”的产品服务。个性化推荐依靠数据的算法精准服务,让用户体验到“这个平台更懂我”的感觉。
对大部分内容平台而言,在早期,这种“更懂你”的个性化内容推荐可以帮助产品实现用户量的快速增长,在中后期,个性化广告推荐也是平台流量变现的利器。
“关闭算法推荐,就是限制平台进行数据采集,用户画像就不再全面且及时,平台无法清晰获悉用户想要什么,同类商品推送、集中性的同类视频(特别是软广视频)轰炸无法实现,无论是广告转化率还是商品转化率都难以提升。”李可顺解释道,没有个性推荐,无论是广告主还是内容生产方的触达客群能力都将变得“非精准”,用户转化成本会大大提升。
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新规的监管下,互联网平台必将迎来巨大蜕变。“以擅长个性化营销的电商平台为例,在货找人的发展阶段,商家可以依靠精准推荐快速猎取用户,而重视营销和流量的卖家获得更大利益。但是在隐私政策和新规时代,失去‘瞄准镜’的互联网营销将会效果大减。”欧阳昆泼表示,这就要求商家必须学会多条腿走路,行业竞争也渐渐回归到本质竞争阶段。相比那些擅长流量的商家,专注产品和用户价值的企业更有机会脱颖而出,产品力成为获取用户的关键因素。而对互联网平台而言,则必须投入专门的人力、财力去落实与法律管控相关的事务,包括保护用户隐私、让用户有控制权以及算法推荐的审核和备案等方面。
李可顺预判,未来互联网平台算法推荐的一个发展方向可能会转向价值化推荐或者关联群体推送。“例如,关注偏好类似的用户群体,可以通过关联支持个性化推荐群体,进而辐射到已经关闭个性化推荐的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