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记者会回答关于稳就业提问时,指出目前我国灵活就业规模达到2亿多,形式多样,覆盖面广。作为发展中国家,这种就业形式会长期存在。“他们风里来雨里去,政府应该保护他们的劳动权益,逐步采取完善政策,给这些骑手‘系上安全带’。”
当大国总理庄重说出要给“风里来雨里去”的骑手“系上安全带”时,相信无数奔跑在街头巷尾的骑手们会备受鼓舞。当然,这里的“骑手”,并不仅仅是指快递员、外卖员们,而是包括他们在内的所有2亿多灵活就业者。
对新业态从业者给予“系上安全带”,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有充分体现:要完善灵活就业社会保障政策,开展新就业形态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同时,有全国人大代表建议,完善符合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的参保和缴费方法,通过运用大数据和“互联网+社保”探索建立适应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的社会保险制度。
在线下,针对新业态从业者的相关权益保障政策已经有了诸多实践,比如北京完善灵活就业社会保险制度,福建等地开展职业伤害保障试点新业态用工权益保障政策观察,宁夏等探索界定三类劳动形态,上海要求不得将最严算法作为考核要求、遏制“以罚代管”等。
但要注意,此次李克强总理的表态,不仅是为了解决新业态从业者这一群体的生存发展问题,而是放置于“保就业”这一更大语境下去阐释。保就业不仅是民生问题,也是发展问题。
因疫情影响,2020年我国经济发展受到冲击,但城镇新增就业实现了1100万人以上的增长,超额完成预期目标。就业形势的逆风翻盘,不仅支撑了千家万户的正常生活,也为我国经济实现正增长打下了坚实基础。探究就业形势逆袭的秘诀,与我国这几年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力培育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新动能,让每个普通人都有上进的机会的政策导向有直接关系。
今年,疫情影响叠加1076万大学毕业生、2亿多农民工及退役军人群体,整体就业形势更为严峻。要实现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设下的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目标,难度不小。继续加大对新业态从业群体的权益保障,让新业态从业者更体面、更有获得感,进一步释放新业态对吸纳就业的能量,是一个重要发力点。
不容否认的是,无论是基于新业态的发展需要,还是社会择业观念的变化使然,新业态在现在和未来,都将是一个重要的就业蓄水池。数据统计,2020年和202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的灵活就业率均超过16%,不难看出,新业态灵活用工将成趋势并“长期存在”。
将新业态作为正式的、长期的就业形态来公平对待,将新业态从业者视作万千普通行业中的一员,将其纳入法律规范和制度保障体系,既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稳就业、保民生之举,也是“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的迫切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