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部厂商夹缝求生,UCloud能否迎来业绩拐点?
文丨直通IPO ID:zhitongIPO
作者丨蛋总
3月9日,UCloud优刻得股价继续探底。
截至当日收盘,UCloud下跌3.87%,收盘价为20.12元,盘中股价最低触及19.4元,总市值为91.16亿元,创历史新低,距离其最高市值532.98亿元暴跌超420亿元。
结合其近期2021年度业绩亏损加大、大股东接连减持等情况来看,UCloud股价变化可谓是在意料之中。
2月25日,UCloud优刻得发布2021年度业绩快报公告,2021年公司营业总收入29.08亿元,同比增加18.46%,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6亿元,上年同期-3.43亿元,同比亏损增加。
而就在业绩发布的前一天,UCloud刚发布公司第二、第三大股东重元优云、君联博珩拟减持不超过公司8%股份的减持计划公告。
但即便如此,UCloud依然是除了随着BATH(百度、阿里、腾讯、华为)等巨头云业务外,屈指可数的国内头部云厂商之一。毕竟,曾与UCloud齐名的青云科技,目前市值仅21亿元,而苏宁、美团等互联网大厂旗下的云计算业务也都已经陆续离场。
那么,UCloud为何在会在上市两年后股价依然处于不断探底阶段呢?巨头夹击之下,“A股第一朵云”又将如何夹缝求生,找到自己的未来价值点?
“A股第一朵云”上市即巅峰:业绩变脸,股东减持
作为国内云计算行业中一股新兴力量,UCloud是一家纯粹的创业型云服务平台。
2012年,季昕华放弃了“盛大云”CEO的职位,创办UCloud,抓住移动游戏、在线直播、互联网金融等多个风口,在云计算领域赢得一席之地。
作为中立的第三方云计算服务商,UCloud自主研发并提供计算、网络、存储等IaaS和基础PaaS产品,以及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产品,通过公有云、私有云、混合云三种模式为用户提供服务,并为互联网、传统企业在不同场景下的业务需求,不断推出适合各行业特性的综合性云计算解决方案。
2020年1月,UCloud率先在资本市场发力。上市当天,开盘价为72元/股,较发行价上涨114%,市值达到300亿元;而后其在8个交易日内升至126元/股,总市值高达532.98亿元。作为国内中小型云平台的代表,其抢眼表现无疑为中小云厂商打下了一针兴奋剂。
然而好景不长,随之而来的是跌跌不休的业绩和股价表现。
公开资料显示,2016年-2021年,UCloud的总营收分别为5.16亿元、8.40亿元、11.87亿元、15.15亿元、24.55亿元和29亿元;但期间净利润分别为-2.11亿元、0.59亿元、0.77亿元、0.21亿元、-3.43亿元和-6亿元。
来源:猎云网
从数据上来看,2021年18%的营收增速创下过去四年最低,且上市后UCloud便业绩变脸,由盈转亏,净亏损近两年在持续扩大。
对此,UCloud公告称,一是因为教育、游戏、直播等行业的环境发生变化,年初为此准备的资源未充分利用,以及电商等互联网行业的发展放缓。二是公司主营业务毛利率较上年同期下滑约4.79个百分点。
值得注意的是,UCloud各项云业务毛利率下滑已成常态。根据过去财报,2018-2020年,UCloud混合云业务毛利率分别为25.52%、19.29%、16.80%;私有云及其他业务毛利率分别为44.67%、24.69%、14.38%;公有云业务毛利率分别为41.85%、31.26%、5.84%。其中,作为UCloud主力军的公有云最为“拉胯”。
而就在UCloud亏损且资本市场表现低迷时,它的重要股东接连宣布减持计划。从2021年开始,嘉兴同美、重元优云、君联博珩、甲子拾号等持股5%以上的重要股东以及高级管理人员贺祥龙掀起了对UCloud的减持潮。据上市条文规定,除季昕华、莫显峰、华琨三位持有UCloud的A类股份(合计持股近27%)为3年解禁期外,其余股东的解禁期只有1年。
过去一年,君联博珩已减持1.49%的股权,减持均价为27.96元到43.25元,最高可套现2.9亿元。重元优云减持了0.93%的股权,减持均价为25.65元到29.72元,最高可套现1.25亿元。
来源:上交所网站截图
需要注意的是,UCloud在2020年10月提交过非公开发行股票的再融资申请,据其此前提交的募资说明书显示,公司拟向特定对象发行 A股股票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 20亿元,发行上限 63,379,824股,发行的定价基准日为发行期首日,发行价格不低于定价基准日前二十个交易日(不含定价基准日当日)公司股票交易均价的百分之八十。
该申请于2021年3月注册生效,1月27日,UCloud发布《2020年度向特定对象发行A股股票发行情况报告书》,最终向8名发行对象以23.11元/股的价格发行3029万股,募集资金总额7亿元。
来源:UCloud公告截图
从数据上来看,UCloud此次定向增发募集资金总额有所下调。以3月9日收盘价23.12元/股来看,这8位股东已亏损近1亿元。
腰部厂商夹缝求生,UCloud内忧外患
事实上,UCloud技术上的长期研发投入和当下的业绩亏损其实无法避免。国内,除了阿里云以外,包括腾讯云、华为云等在内的云厂商,至今都还未实现盈利。
UCloud的现况,是在阿里云、腾讯云、华为云等巨头围剿之下,腰部云计算厂商的生存写照。
据IDC最新发布的《中国公有云服务市场(2021上半年)跟踪》报告显示,中国公有云IaaS市场前五大厂商阿里云、华为云、腾讯云、中国电信天翼云和AWS市场份额达到了77%;IaaS+PaaS市场五巨头占据了75.8%的市场份额,留给其它厂商仅有24.2%。
中国公有云IaaS市场头部企业占比份额优势明显,中小企业竞争加剧,对UCloud而言亦是如此。这一点从其2019年同期还处于盈利状态,而后业绩亏损加大可见一斑。
公有云业务在去年上半年为UCloud贡献近八成营收,也是直面BATH竞争最激烈的市场。作为行业内的基础设施建设,公有云无论是技术研发还是资金投入都要求更高,UCloud面临着成本高、盈利水平下降等困境。
公告指出,为了不断提升产品性能(尤其是在计算能力方面),公司以短期内基础资源和研发的投入,来换取长期的盈利能力。而研发和销售人力的投入持续加大,无疑让本不富裕的盈利情况“雪上加霜”,设备等资源的采购价格较上年同期有所上升,压缩了毛利空间。2月24日,UCloud更是发布官方通知:计划于3月31日关停于2019年8月1日发布的物联网UIoT公有云服务。
此外,公司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研发费用较上年同期增长约35%,主要系公司为创造产品价值、开拓市场实现行业突破,加大了研发和销售人力的投入,导致人力成本较上年同期增长约1.4亿元,其他费用较上年同期增长约4,800万元。
业绩表现不佳之下,市场竞争激烈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就是UCloud的战略选择问题。
在2021年业绩公告中,UCloud表示公有云业务收入平稳增长,边缘云业务(以云分发为主)收入实现了快速增长,但低毛利的云分发业务收入占比提升导致整体毛利率下降,主要系引入了一些互联网细分行业头部客户,此类客户的议价空间不大且对于稳定性等要求高,同时缺少同等规模可匹配的其他客户来提升资源复用率,故目前盈利水平较低。
从公司成本结构看,这个“低毛利业务”很有可能是CDN,2019年UCloud曾表示要通过其为切口发展下游行业头部客户,挖掘潜在的业务增长机会。但是对于UCloud而言,为抢夺市场不断降低产品价格的这套打法显然有些落后。
目前国内CDN的格局是小厂商亏损,大厂商处于微利状态,要赚钱并不容易;其次其体量相比阿里云等巨头差距较大,既没有规模优势也缺乏其他业务的资金支持,价格上难有优势。
由此看来,在巨头发动价格战、搭建自己的云生态等压力之下,UCloud在体量不大、缺乏核心竞争力和议价能力的现况之下,想靠优先扩大业务体量规模开拓大客户并不容易,也很难撑到后续进一步为其提供高附加值的服务。
CIC灼识咨询合伙人赵晓马表示,包括UCloud在内,青云科技、金山云等国内腰部云厂商当前都被头部大厂商大手笔笼络高端人才、高额研发缺乏有效资金来源以及被迫参与价格战这三方面所限制。
“外部环境压力之下,UCloud在公有云行业实现一定程度的营收增长付出的代价较大。当下云计算行业竞争处于白热化状态,腰部企业需要在服务器、营销以及相关领域加大投入,为客户提供更有性价比的产品,才能够获得更多客户,对于UCloud来说,内忧外患依然难以解决。”
云计算抢夺新增量市场,UCloud能否迎来业绩拐点
在大厂云计算业务的围攻下,UCloud的核心市场策略是保持“中立”,即专注于云计算领域,不从事下游客户的业务,不与客户发生业务上的竞争,这一点也被中国邮政、中国移动、爱奇艺等大客户所认可。
但是仅中立云的定位还不够,UCloud还要学会“云”缝求生。但是随着大厂的手伸得越来越长,这个缝正在变得越来越窄。
随着云计算转向实体经济成为大势,UCloud进入的传统政企以及实体产业成为云计算厂商角逐的重点市场。值得注意的是,电信、阿里、华为和浪潮信息位列政务公有云的龙头,阿里云在工业云市场更是处于领先地位。2020年阿里云在工业云基础设施市场的份额为17%,在工业云公有云基础设施中的份额为35%,领先于第二名的14%。
巨头夹击之下,私有云和混合云相对分散的市场、独立的生态体系、个性化的定制服务很可能是UCloud为拓宽自己的商业生命线所突围的重点。国金证券在去年4月发布的一份研报则表示,云计算行业马太效应明显,头部厂商市场份额提升,但混合云、多云部署可为国内第二梯队的云计算厂商提供成长空间。
2019-2021H1,UCloud私有云收入较上年同期增长分别为109.54%、375.03%和138.5%;混合云收入较上年同期增长分别为75.63%、23.74%和47.34%,保持着较高的增长态势。
但此次公告也指出,私有云业务受项目周期影响,本期验收的项目较上年同期略有减少。UCloud应收账款周转率从2017年开始逐年下降。可见,UCloud私有云业务占比提升,其验收环节相比公有云进一步拉长了付款期限,也让业绩亏损的短板更加明显。
赵晓马认为,“虽然私有云账期比较长,对于UCloud来说财务数据短期可能并不好看,但只要其能从巨头的围堵中冲出包围,相信未来发展仍有潜力;同时长期积累的公有云核心技术是他们的技术资本,过渡到私有云和混合云完全没有问题。‘优钛’产品就是他们很好的尝试。”
作为云计算市场上的老玩家和唯一一家中立的公有云公司,UCloud无疑是很多企业的第二或第三供应商,但“保持一定毛利的情况下推动收入增长”的经营战略是否可以实现公司推出更高毛利的产品及服务更多高毛利的客户,在2023年末到2024年初实现亏损收窄的业绩拐点,目前还尚不可知。
在国内云计算发展十余年里,寡头效应愈加显著。在持续增收不增利的情况之下,资本市场亟需UCloud交出一份更好的成绩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