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柳早
吃播、美食类的节目、视频、直播,往往容易在网上收获热度,吸引粉丝。但其中一些刻意展现暴饮暴食场面,以“大胃王”作为流量卖点的视频,一直以来饱受舆论批评。
近日,发改委等四部门联合发布《反食品浪费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禁止广播电台、电视台、网络音视频服务提供者制作、发布、传播宣扬量大多吃、暴饮暴食等浪费食品的节目或者音视频信息,对拒不改正或情节严重的,处以罚款、通报批评或节目停播整顿,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依规追究责任。
《方案》规范得很全面,基本覆盖了所有的音视频平台和传播渠道。同时对追责链条进行了明确,除了节目本身,相关主管和责任人也难辞其咎。可以想见,随着《方案》的落地,暴饮暴食等浪费食品的各类节目、作品,将受到更严格的规制。
在《反食品浪费法》已经施行、节约粮食已成社会共识的情况下,如果各类节目和视频创作还在肆意渲染浪费食物,显然是不合时宜的。
不可低估吃播文化产品对社会心态潜移默化的影响,视频里所展现的刺激眼球的画面,以中国的互联网人口而论,如果引发广泛的效仿,食物浪费的规模恐怕将是惊人的数字。屏幕里的图景理当和社会常识相匹配,避免在节约粮食这一根本问题上造成认知模糊。禁止制作、发布、传播暴饮暴食节目和视频,是营造与社会相匹配的文化氛围的必要之举。
此前,一些暴饮暴食的吃播“卷”出了不少怪象,甚至酿成惨剧。2020年8月,沈阳一位30岁吃播播主,半年200斤飙升到了280斤,最后在一次准备直播时突然去世;同年8月,一位三岁女童被父母拍摄“儿童吃播”,胖到了70斤,走路都费劲,引发全网批评。不少公司化运作的播主自曝,长期的暴饮暴食,让他们忍受着亚健康和催吐等各式折磨,滋味并不好受。
这种流量上的红利,是建立在反常识、反科学、自我戕害的基础之上的。对这类网络产品进行规范,有助于引导创作者们避免误入歧途,努力寻找到正向的创作道路,并规范行业发展,营造风清气正的吃播文化和网络空间。
有网友说,“吃播不都是暴饮暴食吗?”“不暴饮暴食的吃播,还有灵魂吗?”这恐怕是不少人对饮食类节目的认知误区。其实,近些年国内外不乏火出圈的各类饮食节目、电视剧、网络视频等,它们共同的价值指向恰恰是——珍惜食材、合理饮食、健康生活。
这些节目在镜头里花大篇幅去讲述食材之美,用各种特效去营造美味的效果,都能传递一种很鲜明的观感:食物来之不易,值得我们珍惜。这显然才是饮食类节目应当承载的社会期待。它应当告诉人们,如何正确地对待食物、对待我们的身体。
不要“大胃王”、抛弃暴饮暴食,照样能出品好看又“好吃”的美食节目、视频,这本就该是此类节目应有的画风。希望创作者们都能把握方向,找到合适的方式,讲好“美食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