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上午,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发布会,发布、解读《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党组书记,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主任许强;北京市海淀区政府副区长、中关村科学城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林剑华;北京市昌平区委常委、区政府副区长、未来科学城党工委书记杨仁全;怀柔科学城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丁明达;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刘力出席发布会,对《规划》进行解读,并回答记者提问。
发布环节
许强介绍了《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规划》的总体情况:
近日,北京市委市政府正式印发《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规划》,全面部署“十四五”时期重点任务。
关于形势和机遇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同时,科技创新正进入大科学时代,科研范式发生深刻变革,科技与产业融合明显加速。“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北京率先探索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时期。
今年9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向2021中关村论坛视频致贺,对北京科技创新和中关村发展提出新要求。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并明确支持北京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任务。前不久胜利召开的六中全会进一步发出推进科技自立自强的动员号召。北京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了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新引擎的目标。北京要率先构建新发展格局,关键要落好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这个“第一子”。
2014年以来,北京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率先建成的重要窗口期已开启。
《规划》强调“四个着力”和“四个坚持”
《规划》提出以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三城一区”为主平台,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主阵地,强调“四个着力”,即着力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着力强化战略科技力量,着力构建开放创新生态,着力提升科技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突出“四个坚持”原则:
坚持使命引领、自立自强。始终把创新摆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首都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
坚持集智攻关、协同突破。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支持跨学科、跨领域深度协同攻关。协调各方面力量,努力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整体优势。
坚持先行先试、服务为本。充分发挥中关村改革创新“试验田”作用,大胆试、大胆闯,下大力气破除制约障碍。围绕人才第一资源以及各类创新主体发展需求,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
坚持“五子”联动、一体推进。强化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第一子”地位,加强与“两区”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造新需求、京津冀协同发展联动,形成正向叠加效应。
《规划》明确了发展目标愿景
到2025年,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基本形成,建设成为世界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
“科学中心”建设取得新进展。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保持在6%左右,力争在核心领域取得重要技术突破和引领性原创发现。
“创新高地”建设实现新突破。在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领域实现全球领先水平,突破一批技术。培育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领军企业。
“创新生态”营造形成新成效。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持续优化,国际化配置资源能力显著增强,创新要素流动更加顺畅,国际科技合作交往全方位加强。全民科学素质显著提升。制约科技创新的障碍进一步破除。
到2035年,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创新力、竞争力、辐射力全球领先。
《规划》围绕“三大核心板块”部署实施重大任务
第一,围绕服务国家重大战略,聚焦技术攻关和战略科技力量,充分体现“北京担当”。
一是“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加速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构建国家实验室体系;加速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持续建设世界一流新型研发机构;发挥在京高校院所基础研究主力军作用,积极构建科技领军企业牵头的创新联合体。
二是“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勇担关键核心技术攻坚重任”。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支持原创性基础研究;在前沿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着力实现“四个占先、四个突破”;同时布局了生物育种、空天科技等重点领域研发任务;此外,为适应科研范式变革趋势加快建设共性技术平台。
第二,围绕率先探索构建新发展格局有效路径,聚焦产业新动能培育和全域应用场景构建,更好体现“首都特色”。
一是“聚焦‘三链’融合,加速培育高精尖产业新动能”。支撑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医药健康“双发动机”产业领先发展;支撑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制造、航空航天、绿色能源与节能环保等“先进智造”产业创新发展;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推动科技服务业跨越发展;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构建充满活力的产业生态。
二是“构建新技术全域应用场景,支撑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建设”。加快打造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提升智慧城市建设水平;强化碳减排碳中和科技创新;构建公共卫生安全科研攻关体系;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实施科技冬奥专项计划。
第三,围绕国际化特点和需求,聚焦创新要素优化配置以及开放创新生态营造,体现“高水平改革开放”。
一是“优化提升重点区域创新格局,辐射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围绕“中关村科学城打造科技创新出发地、原始创新策源地和自主创新主阵地,怀柔科学城打造世界级原始创新承载区,未来科学城打造全球技术创新高地、协同创新先行区、创新创业示范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高精尖产业主阵地”目标,加快建设“三城一区”主平台;瞄准世界领先的科技园区目标,加快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主阵地;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加强对全国创新驱动引领作用。
二是“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增强国际化人才吸引力度;加大青年人才等创新型人才培养力度;加快人才评价制度改革;营造良好人才发展环境。
三是“构建开放创新生态,走出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新路子”。打造具有首都特色的开放创新合作机制;探索符合新形势新要求的国际合作新路径;构建高质量的开放创新环境。
四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引领推动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建设”。把中关村打造成为科技自立自强、高质量发展的引领区;深化政府科技管理改革;充分发挥金融对科技支撑作用;优化惠及创新主体的营商环境;加强科研诚信体系和作风学风建设。
此外,《规划》从组织、政策、条件及实施等方面加强保障。在北京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办公室工作框架下,建立《规划》协同推进机制、监测评估机制和动态调整机制,制定《规划》任务实施方案。
下一步,我们将抓好《规划》落实,广泛开展《规划》宣讲,健全央地、市区同心同向联动机制,确保“硬规划”“真落地”。
答记者问
记者提问:刚刚结束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中特别提到推进科技自立自强,请您再详细介绍一下“十四五”时期针对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北京市有什么部署和考虑?
许强:谢谢您的提问。正如你所说,党的十九大之后,党中央多次强调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北京最大的优势就是科技和人才。经过“十三五”的发展,北京科技创新取得了显著成效,R&D占地区生产总值已经达到6.3%,每万人发明专利达到了144件,我们的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6300亿,其中70%辐射到全国其他的省市还有国外区域。我们在人工智能、超大规模训练模型、区块链等底层核心技术,在抗击新冠病毒疫苗、药物研发,超导量子芯片的攻关等方面都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高新技术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已经达到31.6%,连续四年蝉联自然杂志评选的全球科研城市的首位。
北京作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围绕实现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和科技强国建设的战略目标,“十四五”时期我们将进一步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锻长板与补短板并重,在前沿技术领域着力实现“四个占先”,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着力实现“四个突破”。
第一,在强化战略科技力量方面发挥国家实验室引领作用,加速提升创新体系的整体效益。全力服务保障国家实验室建设,推进在京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化的发展,继续优化并争取更多国家创新平台在京落地。加快形成具有首都特色的国家实验室体系。加速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全力推进世界一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群的建设,推动形成特色鲜明,相对集聚、协同联动、体系发展的格局,提高重大科学基础设施建设运营和管理水平,依托重大科学基础设施加快国际科技合作和人员交流。持续支持布局新型研发机构,我们目前已经有量子、人工智能、脑科学、应用数学等8家新型研发机构,在“十四五”期间,我们还将在前沿技术领域谋划布局建设新的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发挥在京高水平高校院所、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生力军的作用,积极构建领军企业牵头的创新联合体。
第二,在锻长板和补短板方面,前沿技术领域着力强化“四个占先”,关键核心技术着力实现“四个突破”。“四个占先”,就是人工智能占先,加强人工智能前沿基础理论和前沿技术研发,通过“智源学者计划”吸引人工智能人才,更多培养青年科研人员,加快构建自主底层技术构架。量子信息占先,支持开展量子计算前沿技术研发,关键器件核心技术和软件系统生态的构成,促进在大数据搜索、人工智能、药物研发等领域的应用。区块链占先,支持开展区块先前沿技术研发,打造算力和模型、软硬技术支撑的技术构架体系。生物技术占先,就是支持开展生物技术的前沿技术研发,包括基因测序、基因编辑、细胞治疗等等。在生物安全防控方面也要突破关键技术。“四个突破”即集成电路产研一体突破,推动集成电路产研一体研发;关键新材料突破,开展关键新材料技术攻关,加速第三代半导体等领域的技术以及产品的研发进程;通用型关键零部件突破,聚焦通用型关键零部件研发;高端仪器设备研发突破,支持形成一批服务于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定制化科学仪器和设备。
另外,北京还积极推动生物育种以及空天科技创新还有其他领域的布局。
记者提问:刚才内容发布时几次提到科研范式变革,这也是此次《规划》的一个显著特点,请问“十四五”时期北京在这个方面有哪些具体部署?
许强:当前,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爆发,创新范式在加速转变。我们的创新正在从传统的孵化器、加速器向着以数据为核心的平台、模型的驱动转变,人工智能新技术为我们疫苗的研发、新药研制都注入了强大的创新动力,极大地加快了创新速度。过去一个新药研发需要花费十年左右时间,投入数亿元,疫苗研发也要三到四年的时间,但这次面对疫情,基本在10个月内疫苗就研制出来了,新药也是在一年多的时间完成了三期临床。我们正在以数字技术促进科学技术、科学发现的加速,特别是大平台、大模型的驱动作用日益明显。“十四五”时期,北京将主动适应科学范式变革。我们有一系列的新举措。
第一,布局一批前沿科学中心和交叉学科中心。培育一批前沿科学中心,以前沿科学问题为牵引,在前瞻性、战略性基础研究领域形成一批世界一流学科,推进建设一批交叉学科中心。推动多学科深度交叉融合,打破学科壁垒,促进形成新的学科增长点和新的科研范式。
第二,创新体制机制。抓住公共技术平台法人和公益属性,形成社会资本与财政资金共同支持、产学研深度融合、开放共享的新模式。在新机制下开展运行管理、绩效评价、知识产权激励、固定资产管理等的制度创新,要引入项目经理人,加大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力度。通过公共技术平台、大模型、大数据中心,持续地引进和培养创新人才和团队,使公共技术平台成为新一轮创新发展的重要环节。
第三,积极构建多层次、宽领域、功能型、开放式的共性技术平台。加快推动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区块链、车联网、生命科学这五大重点领域的新型重大基础平台的建设,如集成电路方面,在亦庄布局的双“1+1”平台,还有人工智能大的算力模型,以及区块链的“长安链”底层技术、“十四五”要构建的百万慢病人群队列系统,这些都是我们重大的基础平台,突出数据、算力、算法核心驱动,采取“自上而下”(市级层面主导)和“自下而上”(由各个区高校院所、科研单位、龙头企业牵头布局)这两种方式相结合,加强在研发、验证、测试、试验、中试等环节的基础平台布局,不断贯通产学研的链条。目前我们会同市相关部门和各个区已经综合评估出“40+10”公共技术平台,即:打造40个现有的公共技术平台,通过赋予它新的机制,充分发挥这些技术平台在创新驱动中的作用。同时围绕前沿技术要构建10个新的公共技术平台,通过这些形成北京创新的底层技术、平台驱动力量。(创新创业中关村编校:张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