挤掉“刷好评”的电商毒瘤,需要多管齐下

日期:10-27
刷好评电商

来源:网络传播杂志

“双11”即将来临,网店商家“刷好评”的现象再次受到关注。部分商家为了增加交易机会,通过制造虚假好评等方式欺骗消费者。有媒体接到读者来信反映,某些好评数量很高的网红店铺,实际上存在商品质量瑕疵和服务不到位的问题,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据了解,商家炮制虚假评价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向第三方经营者购买“刷好评”服务,制造虚假交易,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有利于自身店铺的评价;另一种是赠送小礼品或返现等,诱导消费者给商品打好评。不管采取哪种方式,“刷好评”都扰乱了正常的商品评价体系,也妨碍消费者作出合理选择。

对电商平台而言,构建一个科学、公正、客观的商品评价体系,不仅能为消费者提供良好的购物环境,也能积累宝贵的“数字资产”,增强平台数据分析和合理使用的能力,推动平台健康有序发展。

正因如此,加强商品虚假评价管理的呼声越来越强烈。不管是平台、消费者,还是诚实本分经营的商家,都希望清除虚假评价,打击“刷好评”的水军。

以往,网店商家“刷好评”的行为多发生在线上,平台作为评价体系的“东家”,掌握商品评价的一般规律,具备清理虚假评价的技术优势。比如,对于短时间内集中出现的好评,平台可以通过历史数据进行分析,排除可疑账号留下的评价;对于语言、影像趋同的评价,平台也可以及时开展比对,降低重复内容的权重,并对商家进行提醒以致惩戒。

但现在,一些“刷好评”行为也出现了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特征,增加了技术监测的难度。比如,有的商家在货品包装内塞入“小卡片”,告知消费者完成好评任务后,可以通过添加客服社交账号获得返现。这些做法脱离了平台的监测渠道。但是,并不是所有消费者都容易被“收买”,对于不被“小恩小惠”诱惑的消费者,平台不妨设立有奖举报渠道,及时受理消费者举报,用良性制度遏制网购平台上出现的歪风邪气。

刷单炒信行为是以虚假信息欺骗消费者的行为,同时涉嫌不正当竞争。今年5月,最高法公布了“互联网十大典型案例”,其中就包括“暗刷流量”、虚假刷量的案例,从司法角度为“刷好评”现象提供了治理思路。

评价事关商家的切身利益,从根本上消除虚假评价,还需要平台不断完善评价系统,制定更加科学的评价制度。比如,有商家反映“100个好评抵不上1个差评”,评价维度的单一和不均衡,让商家走向了极端追求好评数据的误区。但归根结底,只有优质的服务和精湛的质量,才是让消费者满意的法宝。

这几天,在各大电商平台上,“双11”购物节预热活动已经陆续开启。在导购主播的吆喝和各类促销页面中,流量再次成为商家实现“双11”销售成绩的重要因素。平台、商家要流量和销售数据可以理解,但切不可纵容和炮制虚假评价,务必守住诚信经营和公平竞争的底线。

豆瓣回应“删除用户手机相册图片”:低概率bug 下个版本将修复 Spotify第三季度营收29亿美元 同比增长27%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