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周毅
由卫星代替地面基站构造宽带网络,不受地形限制,卫星互联网日益因其各项优势受到追捧。按照轨道高度划分,卫星星座主要分为低轨、中轨和高轨三类。其中低地球轨道(LEO)卫星具有低时延、链路损耗小、发射灵活、覆盖范围广、应用场景丰富、成本低等特点,最适合发展卫星互联网业务。
在全球范围内,卫星互联网和低轨卫星已经世界各国争夺的“太空阵地”,低轨卫星的部署数量也迎来爆发式增长。面对卫星互联网这样的战略高地争夺,中国目前稍微落后。但有雨后春笋般涌现的民营企业,又有中国卫星网络集团有限公司(下文简称“星网集团”)这样的国家队入场,中国商业航天已然来到新阶段。
低轨卫星和5G专网的融合将为极地科考和深海远海等活动提供保障央视新闻截图
“百花齐放是中国商业航天的现状”,天仪研究院创始人兼CEO杨峰对观察者网表示,这与西方Space X一家独大的局面是完全不同的。
在中国,有专注于火箭的公司、有专注于卫星的公司,还有测控公司等等,数量并不少,大家赛道不同,切入的方式也不同,彼此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大家形成一股合力,“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在良性竞争中实现合作和发展。
美国凭“星链”领先;中国有成绩,但也需追赶
据美国消费者与商业频道(CNBC)20日援引摩根士丹利调查,目前过半的机构投资者和行业专家对马斯克的商业航空公司Space X更有兴趣。在受访者看来,相较于特斯拉,Space X更有可能将马斯克推上“亿万富翁”的宝座。摩根士丹利分析师亚当·乔纳斯(Adam Jonas)指出,这背后是Space X在通信、运输、地球观测和其他空间相关领域的表现和应用前景受到关注。
Space X估值的飙升,与其太空高速互联网计划“星链”(Starlink)的轰动是分不开的。根据Space X的计划,“星链”将组成一个由上万颗卫星组成的互联网网络,为地球上的用户提供高速互联网服务,其延迟类似于地面光纤和5G。按照计划,Space X在2019年至2024年间,将为之部署约1.2万颗卫星,其中1584颗将部署在地球上空550千米处的近地轨道。“星链”搭建的卫星互联网,已然成为马斯克乃至于美国逐梦太空的一张底牌。
“Space X有望变得比特斯拉更有价值”图源CNBC
需要说明的是,在近地轨道部署卫星,背后有着极其深远的战略意义。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研究所李强、顾芳、韩志军在一份研究论文中指出,有预测认为,到2029年,地球近地轨道将部署约57000颗低轨卫星,轨道资源将所剩无几。抢占空间轨道和频段资源,是目前的紧急任务,战略意义重大。
作为无线电通信的中继站,通信卫星是卫星通信系统中的关键部分。2020年发布的《“新基建”之全球卫星互联网产业区域发展分析白皮书》指出,截至2020年1季度,全球在轨卫星数量为2666颗,增长率为14%。其中,通信卫星占比最高,达45.3%,其次才是遥感卫星(33.2%)。
然而遗憾的是,在通信卫星数量上,中国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据忧思科学家联盟统计:截至2020年8月份,全球在轨通信卫星1378颗,其中美国(840颗)、英国(114颗)和俄罗斯(87颗)是国外通信卫星领域的前三强,中国通信卫星数量仅为52颗。
但是,巨大的差距同样也意味着广阔的发展前景。2019年中国共发射卫星54颗,其中通信卫星12颗,占比为22.2%,比例正在快速提升。在综合成本不断下降、火箭发射能力提升、系统应用不断成熟的背景下,中国低轨宽带通信卫星市场空间有望迎来增速发展。
中国商业航天公司天仪研究院CEO杨峰认为,中国商业航天起步虽晚,但是同比于美国商业航天的起步阶段,我们现在好很多。“相对于美国2000年之后这一波浪潮来说,这几年我们取得的成绩是比美国的成绩要出色的。”
据该公司官网介绍,天仪研究院是一家新型的科研机构,专注于研制面向商业市场的航天系统与载荷,通过微小卫星为客户提供快速响应、高功能的在轨科学实验和技术验证解决方案,并提供高可靠的在轨支持和保障。
中国的后发优势不在于美国Space X把商业模式跑通了,咱们做一个本土化复制一下就行,杨峰表示,而是说我们可以汲取成功和失败的经验,同时无需反复向市场和社会各界说明:民营企业也可以做航天,也可以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并对民众和国家带来增益。“我们只需要证明,我们能把事情做到跟别人一样好。”
卫星在轨模拟图图源天仪研究院
“航天本来就是一个长线的、高门槛的生意”,杨峰认为,中国商业航天的痛点其实在于投入和回报之间的关系。资本是追求回报尤其是短期回报的,但是短期的回报能力,需要长期的耕耘才能产生。其实Space X在早期并不比我们容易多少,这个行业就是需要不停地克服困难,咬牙坚持。“加油干,没有别的办法。”不过在现在的中国,大家可以通过整个行业的共同努力,寻找技术、资源和客户,形成一个行业的爆发点,让更多人相信:这个事,我们能成。团结才能解决问题。
杨峰提醒,中国和国外的现有差距,有技术层面的、有资本层面的,也有(发展)时间层面的。但商业化问题不容忽视。什么样的需求是最商业化的?覆盖用户量最多、成本最低、让更多的人买得起。在航天领域,“国家队”做的是攻坚,啃硬骨头;企业要追求的是普惠:与“国家队”打好配合,形成互补,甚至走出国门,取得国际客户的认可。结合到天仪在商业卫星圈子里获得的认同,杨峰表示,作为从业者,一家民营公司能够在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中做出自己的贡献,由衷地让人自豪。
央企民企两开花,国家队喜迎重磅成员
在低轨卫星互联网问题上,其实此前国内已经形成了多家央企和民企各自探索的发展格局,如: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为主的两大央企集团就分别提出了发展低轨卫星互联网计划,并发射了试验卫星;吉利集团成为国内首家民营自主研发低轨卫星的企业;今年7月,银河航天实现了国内首次低轨宽带通信卫星的山区实地应用测试……
在逐梦太空的过程中,中国队今年又添一员“新丁”。
4月,星网集团在河北雄安揭牌,成为我国第97家央企。
政府网站截图
需要说明的是,卫星互联网需要的不仅仅是卫星制造和发射能力,更需要在全球范围内协调频率和轨道资源。卫星互联网的布局速度,是中国航天产业的战略性机遇,刻不容缓;同时也是中国打造自主全球宽带、自主物联网、自主工业互联网等一系列竞争力的重要一环。在如此庞大复杂且意义重大的事业上面,“国家队”星网集团的入局,无疑为我国的卫星互联网的发展带来了鲜活的中坚力量。
公开资料显示,星网集团目前已接连成立了中国星网网络系统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星网共享服务有限公司、中国星网网络创新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星网网络应用研究院有限公司等多家子公司。今年6月,星网集团和重庆市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约定:将在卫星互联网应用、研究、运营、数据等方面深化合作,共建卫星互联网产业体系,大力发展“卫星互联网+”新业态。
“星网集团的出现是正当其时的”,杨峰表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势就在于能将“有形的手”和“无形的手”高度结合起来,将大家的优势有效结合起来。星网集团就是国家统筹资源、提高效率、减少浪费的一个体现。
杨峰提到,Space X虽然现在看起来还不错,但是要承认,目前并不能说是“完全成功”。事实上,国外企业失败的案例并不少,至今马斯克(Space X)和贝索斯(蓝色起源)的竞争和内耗也很严重。但在中国,央企、民企、高校甚至包括政府在内的这种多方通力合作,让我们对中国商业航天充满信心,集中力量办大事。
天仪研究院联合中国电科38所等研制的中国首颗商业SAR卫星“海丝一号”获得在轨图像(局部)
政策利好加速布局,中国驶入快车道
据新华社10月19日消息,18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推动我国数字经济健康发展进行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会议强调,要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战略布局,加快建设高速泛在、天地一体、云网融合、智能敏捷、绿色低碳、安全可控的智能化综合性数字信息基础设施,打通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大动脉”。“天地一体”的“信息基建”,又一次引发人们关注。
其实早在5年前,《2016中国的航天》白皮书就已经提到:未来五年,我国将提升卫星系统水平和基础产品能力,构建形成卫星遥感、卫星通信广播、卫星导航定位三大系统,建设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基本建成空间基础设施体系,形成连续稳定的业务服务能力,促进卫星及应用产业发展。白皮书同时明确,鼓励引导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有序参与航天科研生产等航天活动,大力发展商业航天。
政府网站截图
2014年11月,《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商业航天,拉开了本土商业航天的序幕。随后,《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年)》、《关于促进商业运载火箭规范有序发展的通知》等一系列顶层政策的出台进一步为商业航天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020年4月,国家发改委则首次将“航天航空事业”纳入了“新基建”范畴……
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以及政策利好对行业的提振效应是明显的。以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总体产值情况为例,该产值从2004年的66亿元,提升到2014年的1343亿元,增幅近1935%;在2019年和2020年,总体产值又分别达到3450亿元和4033亿元,关联产业也得到了良好的发展。
2004-2019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总体产值图源万得
回到卫星网络产业上。就北京地区来看,今年1月发布的《北京市支持卫星网络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在产业发展和创新方向方面,要推进卫星网络全产业链发展。从企业方面来看,国内从事卫星网络产业的单位约200家,北京市约有90家,涉及火箭、卫星、测控、地面终端、运营服务各产业环节。除了星网集团这样的国家队成员,还有星河动力、蓝箭航天、宇航智科和华镁钛等多家企业在此聚集。“南箭北星”卫星网络产业格局基本形成。
航天明星:在美国是一家企业,在中国是一种生态
产业的蓬勃发展,背后是业界积极的探索和尝试。
以高精度定位为例。围绕北斗系统,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在2014年启动了国家北斗地基增强系统的研制建设。之后它与民营企业合资,成立了千寻位置(各自持股41.958%),负责高精度定位“全国一张网”的建设。千寻位置官网显示,目前该地基增强系统已有北斗地基增强站超过2800座。它的总用户超过了9亿,覆盖23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18年9月,两枚民营企业研发的商业火箭9月初相继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这个有60年组建历史的我国国家航天发射场首开民营商业火箭发射先河。“中心首次放飞民营商业火箭是我国航天产业商业化的具体体现,印证了未来我们国家航天发展大的战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计划部计划处处长贾立德表示,这个战略就是要把我们国家的民营商业航天发射“规范管理,有序引导”,从而纳入国家统一的管理体系。
2018年9月29日,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快舟一号甲固体运载火箭,成功将微厘空间一号试验卫星送入预定轨道。新华社发(杨晓博摄)
其实在各个领域,近年来我国商业航天企业都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2018年,零壹空间发射了我国第一枚民用商业火箭;2019年,星际荣耀发射的双曲线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将多颗卫星和有效载荷送入预定轨道;2020年,星河动力的谷神星一号火箭将天启星座十一星成功送入太阳同步轨道;2021年,印度尼西亚发生6.2级地震后,来自中国天仪研究院的海丝一号卫星提供了全球第一份有效卫星遥感数据。
海丝一号的亮眼表现,让全世界为之侧目。杨峰介绍,现在不仅仅是中国遥感卫星的数量呈现爆发式增长,遥感手段也越来越多(多光谱、SAR等等);同时,国产产品能力也在大幅增强(高重访、全天时全天候、影像质量处于国际先进水平)。不过在应用层面,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没有解决。
从数据上看,这一份份成绩单背后的喜悦是属于全行业的。
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15~2019年我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总体呈逐年增长态势,2019年我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为8362.3亿元、同比增长23.5%;截至2019年底,中国商业航天企业数量超160家。2015年~2019年,与商业航天相关的投融资约160起,投资金额超百亿元。Space X在全球范围内吸睛的同时,中国商业航天产业早也迎来自己的发展机会。
“中国有没有必要建立属于我们自己的Space X?”面对追问,杨峰回答道,Space X这样的商业明星,“在美国可能是一家公司,但在中国很可能是一种生态。”——各个企业团结在一起,形成一个互补的、合作的、更加强大的体系,这就是我们的优势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