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科技杨雪梅
编辑|韩大鹏
策划|智商税研究院
在颜值焦虑、身材焦虑的当下,代餐奶昔、蛋白棒等代餐食品开始进入年轻人的选择。
“一瓶一餐,满足身体所需,1瓶抗饿5小时,1顿少吃500千卡。”这是某品牌代餐奶昔的广告,看上去让人兴奋不已,正好符合了当代年轻人想“一边吃一边瘦”“不用节食也不用运动”的需求。目前在一些便利店和超市,代餐奶昔、即食鸡胸肉等产品,也开始登上货架。
但是,代餐食品真的能减肥吗?吃过代餐食品的人,都瘦了吗?这里面还存在诸多问号。
调查:吃代餐瘦身成功者不足10%!
代餐,常见的形式有代餐粉、代餐棒、代餐奶昔、代餐饼干等,起初是供病人使用的。传到瘦身圈后,便迅速掀起一股潮流。
尤其在2020年前后,不同品牌的代餐食品如雨后春笋迅速兴起。在小红书上、微博上,出现了不少博主推荐代餐奶昔、蛋白棒等代餐食品,其中除了一些新兴品牌,如美鲜说、WonderLab等,良品铺子、中粮、汤臣倍健、旺旺、康师傅等传统食品企业也相继加入其中。此外,以Keep为代表的运动健康平台也紧随其后,推出不同类型的代餐食品和计划。
同时,资本市场也看到了代餐赛道的商机。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代餐赛道投融资时间近14起,包括Smeal、ffit8、Wonderlab等,仅去年7月,总融资金额超过数亿元。2020年,国内代餐品牌数量达到了3540个。
目前,在电商平台搜索关键字“代餐”,出来的相关产品五花八门,品种多样,尤其以代餐奶昔居多,可见市场端的火爆。不过,从销量来看,头部的一些品牌均不是很理想。销量好的单平台月销在3000+左右,大多数在1000+左右。
代餐概念看起来美好,要获得消费者可持续消费却不是那么容易。
“能动嘴减肥,我绝不动腿。”90后女生小吴第一次接触到代餐食品的时候很欣喜,仿佛看到了希望。根据相关App提供的“代餐食品”一周减脂计划,低则一天只需要二十多元,贵的,一天可花费26-70元,通过可计算的卡路里,似乎能轻轻松松完成减肥计划。相关套餐产品包括代餐奶昔、即食鸡胸肉、粗粮饭等。
但是在食用了三天后,小吴就觉得有些乏味难以坚持了。新鲜期很快过去,代餐食品变得有些难吃。小吴对碳水的欲望更加强烈。终于在第四天,她忍不住点了麻辣烫外卖,接着是火锅......代餐的结果反而导致了暴饮暴食,减肥计划自然也不了了之了。
在使用代餐食品减肥的过程中,相信像小吴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在社交媒体上,很多消费者吐槽,代餐食品难吃、坚持不下去,而且价格昂贵。比如某品牌的代餐奶昔,最便宜的组合129元/6瓶,每瓶21.5元,已经远远高于普通饮品的价格。
在新浪科技发起的调查中,近50%的人表示,代餐食品就是智商税,并不健康;24%的表示,代餐食品口味欠佳,难坚持;17.8%的网友表示,吃过代餐食品,但是并没有瘦身效果;而只有8.5%的人表示,有一定的瘦身效果。
网友表示,自己吃过代餐棒,半年时间瘦了五十斤,但是过程真的很痛苦。但大多数的网友则表示,曾经吃过代餐食品,但停了后又胖回来了。
市场:质量良莠不齐,夸大宣传重灾区
事实上,代餐产品不一定能起到减肥效果,代餐食品更适用于懒人或者是没有时间做饭的人群,减肥的基本原理是每天的能量消耗大于能量摄入,而通过代替正餐来减肥的代餐食品只是会比正常摄入的正餐的卡路里要少,从而达到所谓的减肥效果。
一般代餐食品的包装上都会标注它的卡路里,这样会使消费者更加清楚每天每餐的能量摄入,但在食用代餐食品的过程中也需要注意控制摄入量,每天食用过多的代餐产品,从而导致整天的能量摄入过高,这也不一定能达到减肥效果。
“所以不是说吃代餐食品就一定能减肥。”看懂研究院研究员龙小凤表示,代餐产品的营养元素可能过于单一,不可能完全媲美我们每天所食用正餐的碳水、蛋白质、脂肪以及维生素。且代餐食品里面可能会添加一些食品添加剂或者防腐剂,长期食用对身体很不友好。
中国营养学会理事长、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杨月欣也提到,代餐食品市场存在产品营养不均衡、配方不科学、质量良莠不齐、使用方法不规范、夸大宣传等问题。
此前,央视相关栏目关注了代餐奶昔的火爆。央视《社会与法》提到,代餐当饭可能致皮肤粗糙掉头发”,对代餐食品的功能提出了质疑,并警示代餐可能加入违禁药物。
目前,国内和国际上对代餐产品都没有出台专门的质量监管措施,部分代餐粉为了达到暂时减重的效果,很有可能加入了违禁药物,对人的健康危害更大。随着这一市场的火爆,未来有望建立相关标准。
而对于消费者来说,代餐食品可能有用,但任何一种代餐食品都不能完全代替正餐,需谨慎市场上各种低卡、无糖、粗粮、低脂肪的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