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丨北京商报
记者丨岳品瑜刘四红编辑丨武亿豪
有贷款需要怎么办?
看似一条由正规贷款平台发送的短信,实则是不法分子挖的一个大坑。
继上两则网络诈骗套路揭晓之后,北京商报记者进一步调查发现,近日来又有很多的网贷平台通过更高级的诈骗手段,让消费者难以分辨。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不但仿冒平台甚至伪造文件
来自四川的李敏(化名)就是受害者之一。
7月19日,他向北京商报记者讲述到,前几日通过短信链接下载了一个叫“微粒贷”的贷款App,下载后可有两万的贷款额度,因为当时手头紧,便在这个App上填写了个人资料贷款。
因为李敏之前听说过这个App,所以也没有多想就贷款了。并且因为这个App上也有各种证明文件,所以李敏并未对这个App有疑心。
但是之后,问题出现了!
在李敏完善个人信息后,App在提款过程中以显示“紧急处理!由于银行卡号与姓名不匹配(已临时冻结转账),需尽快联系客服处理,以免造成不良记录!”在李敏通过QQ和客服联系。
然而到了这里,骗子的诈骗才真正开始....
这时客服向李敏出示了一份所谓的“银保监会办公厅文件”,文件要求他“提交贷款金额50%的对接认证金,也就是1万元。以确认这张银行卡是其本人使用,可由本人操作出入账,并重新与贷款机构融资银行出账口做对接,进行账户收款签约和代扣签约”。
还未意识到骗局的李敏,按照平台要求向一个个人银行账户转账了1万元,但转账成功后客服告诉他认证失败,这时客服又要求再转3万元,这个时候李敏才意识到被骗了....
截至7月19日,李敏已经收集好了相关材料,并进行了相关投诉和报警处理。
警方告诉他,这是最近频繁发生的新型网贷诈骗,诈骗分子主要仿冒知名贷款平台实施诈骗,包括“微粒贷”“平安普惠”“360借条”“京东白条”等,由于这部分被冒充的平台品牌知名度高,使得不少人放松警惕上当受骗。
灰色产业链环环相扣
需要警惕的是,当前骗子App“撞脸”知名贷款平台现象并不鲜见。
7月19日,北京商报记者在苹果应用市场搜索,仍能搜到不少山寨贷款App,以一个名为“趣分期”的贷款App为例,该平台自称是一款分期消费平台,可极速放贷,但下载后记者发现,该App仅有一个“最高可借3万元”的贷款页面,需要用户填写手机号,并输入验证码。
但输入验证码后,该平台页面又推荐了包括好好花、彩虹花呗、猪猪秒下、急用钱、应急分期五个平台在内的产品列表。该平台页面还附带了一个“iOS企业版App下载安装教程”,引导用户通过设置点击信任的方式下载各类App。
山寨骗子App为何屡禁不止?背后又有何灰色产业链?苏宁金融研究院金融科技研究中心主任孙扬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很多诈骗分子通过一些野鸡贷款App比较困难,所以开始转移到蹭知名贷款平台的赛道上。
北京商报记者通过多方采访了解到,仿冒知名贷款App,除了可以骗取钱财外,也可以骗取用户个人信息再次转卖获利,其中就包括资金诈骗、个人信息诈骗和个人信息贩卖等环节。
除了App诈骗者外,还有一些专门打造这类App的开发者、伪造网贷系统的卖家,以及短讯群发团体等,其中会涉及到改号器,用来校验身份信息是否为本人;此外网贷系统伪造商也会根据开发难易度,对山寨系统明码标价,价格区间在数千元到数万元不等。整个产业链比较环环相扣,不仅骗取钱财,也为套取用户个人信息。
图片来源:壹图网
“虽然一直在打击,但是市场乱象不止,有多方原因。”消费金融专家苏筱芮认为,
一是早期难以察觉,通常等受害者不断累积以后才遭到曝光。
二是违法成本过低,被仿冒的知名贷款平台,往往仅是通过声明、风险提示等对用户提醒告知,缺乏有效的制约措施。
三是犯罪分子行踪隐蔽,背后通常拥有专业团伙,难以发现其行踪,得逞后立马换上新“马甲”,背后也牵扯到从导流到运营到资金转移等一系列灰色产业链。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加强教育,让骗子无计可施
骗子平台肆虐,如何分辨真伪是广大消费者需要关注的问题。
知名贷款平台之所以被仿冒,在于不法分子试图利用其品牌知名度与用户信任度来实施诈骗。
所以就今后用户应通过App的官方网站、官方微信服务号来下载。
还有就是如何分辨平台真假,零壹研究院院长于百程提出,
第一,借款时找官方平台和正规渠道。
第二,正规的贷款产品,不会在放款之前提前收取费用。
第三,如果不幸被骗,要第一时间报警举报,提交相关证据。
图片来源:央视新闻截图
此外,如何根治山寨贷款平台乱象,也成为业内广泛关注的话题。
孙扬认为,有两个方面需要关注:
第一就是对于互联网渠道的深度监管和整治,可以全面扫描和发现线上贷款App。
当然,这个需要互联网监管部门和互联网渠道服务提供商的深度配合。
还有就是针对贷款诈骗的惩罚力度,之后也可以颁布一些非法贷款监管条例。
苏筱芮则建议道,要想根治这种现象,需要加大对App的审核力度,加强对于消费者的科普教育;事中需要从支付环节入手,对为这些App提供支付通道的相关机构加大处罚;事后同样需要加大对不法分子的摸排和处罚力度,通过树立一批典型大案、要案来肃清市场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