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校外培训,缓解“鸡娃”焦虑
敬一山/文近日,整治校外教育培训机构出现备受关注的大动作。教育部新成立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其主要职责包括:承担面向中小学生(含幼儿园儿童)的校外教育培训管理工作,指导校外教育培训机构党的建设,拟订校外教育培训规范管理政策等。
今年以来,国家在整治校外教育培训方面持续发力,之前网上也不乏一些猜疑,整治会不会是一阵风?以为过了这阵还会“涛声依旧”。新职能部门的成立,彻底消解了这些质疑。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的成立,是一个鲜明无比的信号,规范校外教育培训,会是一个常抓不懈的工作。各方最好是趁早打消不切实际的幻想。
从近一段时间各地查处的一些案例看,校外培训机构长期野蛮生长积累的问题确实较多。比如最常见的刺激焦虑。“你来,我培养你的孩子;你不来,我培养你孩子的竞争对手”,这类的广告语不是网络段子,而是培训机构真正用来攻破家长心理防线的武器。
教育投入,本来就存在很大的弹性。要不要给孩子报培训班、报多少培训班,是很主观的判断。如果校外培训机构过度发育,线上线下大肆推广、恶性竞争,是很容易造成家长的焦虑和盲从。
最近就有一则新闻,有家境很一般的母亲,省吃俭用花40万去报培训班,结果现在机构关门,举家陷入困境。家长重视教育的心情可以理解,可如此远超承受能力的砸钱,显然是非理性的。教育培训机构从一个妈妈身上一下卖出40万的课,也难免让人怀疑其“职业道德”。办培训机构赚钱无可厚非,可如果一个教育培训机构对“教育”的理解出现偏差,赚钱成了最大甚至唯一考量,这样的市场是不健康的。
此外还有更常见的虚假宣传问题,在各地校外培训机构中都很常见。培训老师明明只有5个月教龄,对外宣称3年教龄;明明只是普通的培训老师,对外宣称毕业于名校,或者有知名中学的教学经验。这些自抬身价的欺诈行为,在任何行业中都不能容忍,教育培训行业自然也不例外。
可是不得不承认,在过去这些年的野蛮生长过程中,对校外培训机构的监管是很粗放的。诸如这些夸大宣传、乱收费等现象,都成为法不责众的痼疾,没有家长去较真,也就长久存在着。如此大规模的一个产业,不在规范管理上多下些功夫,也不太正常。
如果说以上这些,还是运营层面的具体问题,那校外培训机构更值得反思的,则是他们的定位。前些年很多家长之所以选择让孩子去课外培训,是因为有不得已的考量。有些是校内老师课上教学有“保留”,更多教学内容要去课外辅导;有些是课外辅导有助于招生入学。
在今年5月份,北京市教委就曾发布通报,叫停海淀区“优才教育”的线上学科类选拔考试。这个违规考试不仅存在超前超纲培训,而且涉嫌将培训考试(测试)结果与中小学招生入学挂钩。
课外教育培训本来的定位应该是“辅助”,可现实中有些地方甚至发挥了取代校内教育的功能,这就把参加校外培训逼成了“刚需”。这种错误扭曲,才是最值得警惕的。
相信新成立的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能在厘清校外培训的边界上有所作为。整治不是取缔,让校外培训机构明晰定位,发挥教育的“辅助”功能,这样的教育市场才是健康可持续的。
(作者系资深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