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工人日报
家长要下载关注的App、公众号为何那么多?
杨明清张嫱
“各位家长,请关注×××公众号,点击第二季任意一期进行注册,务必注册”“请大家扫码下载×××App并注册,注册成功请接龙”“请大家尽快填写×××App下载注册个人信息”……
最近一周,家住山东青岛崂山区的李女士反复收到孩子班级群内发布的下载App、关注公众号的通知。“班级经常有这样的通知,不注册都不行。”李女士说。
李女士的女儿就读于崂山区某小学,从入学起便时常收到关注公众号、下载App的通知。“必须下载注册,有的后台能查询到注册人员信息,规定时间内没有下载关注,班主任会私信你。”一次下载注册成功接龙时,李女士私下向老师表达了不想下载的意愿,老师无奈地说,如果家长不下载就没法向领导交代。“即便像老师说的那样先下载注册后删除,我的个人信息也已经泄露。”面对学校的“软命令”,李女士很无奈。
同样的困扰也发生在姜先生身上。姜先生的儿子就读于青岛市南区某小学,他向《工人日报》记者展示了自己手机上各种教育小程序、企业号和App,其中学校企业号里包含问卷投票、校园快讯、学校小助手、数字阅读、学校通讯录、作业等功能。当记者询问这些功能与学生学习关联程度时,姜先生表示,关注以后利用率非常低,偶尔会有老师推送一些通知要求,信息价值并不高。
不过,也有家长对此表示理解。家住崂山区的赵先生表示,虽然下载注册有泄露个人信息的风险,但也能理解校方的初衷和压力,“也不是什么麻烦事儿,尽量支持老师工作”。
学校为何热衷于推行小程序、发动家长下载各种App?
本报记者通过调查了解,发现原因有三。
一是随着“互联网+教育”的蓬勃发展,各校都在探索新的教育模式,借助网络平台开设公众号、企业号、小程序,搭建学校与家长、学生教学沟通的平台,是一种便捷有效的手段。
二是随着“不得给小学三年级以下学生布置书面作业”规定的下发,许多线上作业App相继出台,老师将线下作业转移到线上,这无疑增加了相关App的下载。
三是一部分公众号和App关注下载,是通过正式通知下发到学校的,其目的是想通过学校对家长的影响力提高公众号和App的关注度。
为此,山东元衡律师事务所律师刘冉告诉记者,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引导规范教育移动互联网应用有序健康发展的意见》规定,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选用教育App应征求师生、家长意见且不得向学生及家长收取任何费用,不得植入商业广告和游戏,推荐使用的教育App应遵循自愿原则,不得与教学管理行为绑定,不得与学分、成绩和评优挂钩。
刘冉表示:“虽然各类App都免费提供给家长使用,但大部分App需要上传本人身份证件信息等,涉及个人隐私,家长作为实际使用者应有自主选择的权利。”
家长姜先生认为,虽然可以理解学校的初衷,但目前各类教育App、公众号确实过多。他建议教育部门开发统一的教育平台,具备信息发布、作业布置、班级通知、疫情防控、调查问卷、保险购买、费用缴纳等多项功能。同时也应与相关部门达成一致,尽量避免通过学校途径引导家长下载关注App等行为。
有专家认为,学校如果想借助新媒介搭建与家长的良性沟通,首先要梳理统筹App、小程序的各项功能,减少填报频次,减轻家长和学生的压力。另外,将其作为家校合育的有效工具,让家长真正接受这种互动方式,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