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钱童心
“我国卫星导航产业总体产值2020年突破400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副主任杨军在5月26日江西南昌召开的第十二届中国卫星导航年会上表示,“到2025年,我国北斗产业总值将达到1万亿元。”
1994年,我国启动北斗一号系统工程建设。到目前,中国已经形成完整、自主的北斗产业发展链条,芯片、模块、板块等关键基础产品性价与国际同类产品相当。北斗相关产品已经输出到120余个国家和地区,向亿级用户提供服务。
在中国西北地区,部分牧民已经不需要骑着马、摩托车等交通工具去放牛,只需要在每头牛的耳朵上装一个芯片,就能利用北斗卫星随时看到每一头牛的位置。如此一来,将大大节省了放牛的人力和时间。
北斗三号系统卫星总设计师林宝军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未来北斗卫星不仅要满足用户的简单需求,还要创造需求和引领需求。北斗将不仅能为地球提供导航,还能面向深空,支持天文导航。”
北斗芯片销量过亿
本届年会是北斗系统开启全球化、产业化的第一届年会。杨军透露,根据2021年上半年系统运行数据,目前北斗系统各项服务性能指标表现出色,空间信号精度优于0.5米。北斗系统将从基准统一、全覆盖、高精度、高安全、高智能、高效益六个维度全面支撑未来智能化发展。
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去年已经正式向全球开通全系统服务。按照我国导航战略需求,2035年还将建设更加泛在、更加融合、更加智能的综合定位导航授时系统。
杨军还称,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单次短报文的最大长度已达14000比特(1000个汉字)。“下一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将能提供语音和图像传输服务,而支持北斗短报文功能的手机也将发布。”拥有短报文功能的手机将可以传送更多语音或图像信息,将主要应用于地质灾害、渔船、应急、水利山洪预警监测等领域。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国内超过700万辆道路营运车辆、3.63万辆邮政和快递车辆、约1400艘公务船舶、约350架通用飞行器已应用北斗系统。在北斗赋能下,农机自动驾驶系统已超4.5万台,农机作业监管平台和物联网平台入网设备超40万台,节约用工成本50%。
根据近期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发布的《2021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白皮书》,截至2020年底,国产北斗兼容型芯片及模块销量已超过1.5亿片,季度出货量突破1000万片;含智能手机在内的具有北斗定位功能的终端产品社会总保有量超过10亿台/套。
2020年,国内以北斗为核心的导航与位置服务技术创新持续活跃,国产芯片、模块等关键技术取得进一步突破,国内厘米级应用高精度芯片、模块和板卡的总出货量高速增长,突破100万片,主要应用场景包括智能网联汽车、无人机、农机、工程机械、测绘仪器、机器人和物联网终端等,高精度应用明显呈现出泛在化和规模化趋势。
去年,支持北斗三号新信号的28纳米工艺射频基带一体化SoC芯片在物联网和消费电子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支持双频双模的22纳米北斗导航定位芯片完成了各项关键性能的验证,已经进入量产阶段,性能再上新台阶。
在终端方面,首款支持北斗高精度定位的国产智能手机已经发布,包括华为、荣耀等新机,加载千寻位置时空智能服务,可接收北斗地基增强服务信号,实现亚米级定位。此外,包括智能手机器件供应商在内的厂商产品广泛支持北斗,国内华为、vivo、OPPO、小米等品牌大部分款型均支持北斗功能。
此外,北斗系统已经在全球许多国家和地区得到应用,面向亿级以上用户提供服务。基于北斗的土地确权、精准农业、数字施工、车辆船舶监管、智慧港口解决方案已经在东盟、南亚、东欧、西亚、非洲等地区得到成功应用。
智能网联汽车突破口
“所谓‘天上建好,地上用好’。”林宝军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中国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都在关注天上怎么建,天上建好了,相当于有了工具,就好像是定位的尺子有了,未来更重要的任务是要搞清楚地上怎么用,用得好它的精度可以达到厘米级。”
随着移动位置服务、智慧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高精度室内外无缝位置服务需求日益迫切,北斗产业链相关研发和产业化工作明显提速。“北斗用户规模进一步上升,未来成本降低是必然趋势。”林宝军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第一财经记者在导航年会同期举办的中国卫星导航成就博览会上看到,北斗的应用领域正在不断延伸。今年年会上最引人关注的是多家厂商发布了支持智能网联汽车使用的北斗芯片。
华测导航(300627.SZ)展出了去年刚刚投片量产的面向汽车及高精度定位市场的北斗芯片“璇玑”。华测导航副总裁姜春生向第一财经记者介绍称,“璇玑”出货已经达10万片,未来每年出货量预计将至少会在10万至20万片。
随着汽车智能网联技术兴起,北斗技术的应用将在车辆智能技术发展的道路上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北斗星通(002151.SZ)在此次展会上展出了雷诺江铃集团的一款搭载了北斗芯片的智能网联汽车。
北斗星通旗下芯片公司和芯星通的一位产品经理向第一财经介绍,目前面向智能网联汽车的芯片出货量已经达到了百万级规模。
中海达(300177.SZ)、千寻位置等公司也展示了车载高精度产品的商业化应用。
千寻位置CEO陈金培告诉第一财经记者:“自动驾驶需要很多传感器的集成,时空智能是其中最基础也是最核心的技术之一,再加上高精度地图的配合,可以有全局视角去对车辆进行驱动和调度。”
业内认为,未来伴随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深入发展和应用,结合北斗应用的多源融合室内外无缝定位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服务推广,将成为产业融合创新的投资热点。
北斗产业链企业合众思壮相关负责人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公司主营的北斗高精度业务相关产品正处于高速增长,增长率基本达到20%。”
上海北斗导航创新研究院院长、中国北斗产业技术创新西虹桥基地首席科学家郁文贤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中国的全球导航系统建成后,将能提升导航定位系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稳定性和覆盖率,为世界提供了又一种选择,也为我国产业的全球化和规模化迈出重要一步。”
他还表示,北斗定位导航的产业链很长,从卫星制造到芯片、模块、板卡,再到最后的数据集成等,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都有投资的潜力。
“中国的智能网联汽车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如果中国企业能够借此发展契机大规模推广北斗芯片,形成一定的规模,将对产业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中国也有望诞生全球领先的导航企业。”郁文贤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第一财经记者还了解到,在北斗全球导航系统建成后,将带动太空通信的投资热潮,低轨道卫星的发射也将迎来高潮。所谓的低轨道卫星,指的是位于地球表面500~2000公里的范围内,主要用于实现定位以及互联网链接服务的小型卫星,而相较于传统的光纤以及基站,低轨道卫星能更方便地在偏远地区部署。
“一些中国导航企业也在积极参与卫星的发射项目,尤其是位于产业链上游和中游的企业,包括一些产业链下游企业也进行了相关的布局。”一位业内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有消息称,吉利控股集团正规划建造低轨道卫星,从而更好地实现V2X(车对外界的信息交换),为高级别自动驾驶带来更强的高精度定位服务,以及一个低时延的“车机-云端”互联生态系统。
2020年,首款北斗高精度定位V2X智能汽车量产上市。目前7款全新主流车型已集成北斗高精度时空智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