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评论:年轻人的小号里 藏着五花八门的自己

日期:04-16
小号互联网

原标题:年轻人的小号里,藏着五花八门的自己|睡前聊一会儿

作者:管璇悦

同一个社交平台,有几个不同账号。大号一本正经、不苟言笑,小号却反差巨大,活跃得像个假号……看到这样的描述,屏幕前的你是不是会心一笑?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开小号这件事。

图为国漫《刺客伍六七》,被网友形象地称为“大号上线”

图为国漫《刺客伍六七》,被网友形象地称为“大号上线”

开小号,顾名思义,就是在一个主要使用的账号之外,注册其他账号。最早,玩家喜欢在网络游戏里开小号。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越来越多人,尤其是年轻人,也开始在微信、微博、qq等平台上开小号。这里的大小之分,指的并不是账号粉丝数量的多少,而在于是不是为熟人所知。一般来说,大号基于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用来和家人、朋友、同事等打交道,而小号通常会披上新马甲,换个昵称、换个头像,只有自己知道。

不可否认,有人开小号,是为了更好的“形象管理”。社会学家戈夫曼曾经提出拟剧理论,从戏剧学角度剖析社会互动。他把人们的活动比作剧院里的演出,社会中的人是舞台上的演员,利用各种符号展示自己的形象,并且会区分前台和后台。从这个角度来说,大号更像是“表演”的前台。“我有那么多面,但只想让你看到这一面”,通过自我筛选和精心包装,塑造理想人设以获取他人的关注和认可。而小号更像“放飞自我”的后台。尤其当人们认为社交网络上的自我“不真实”时,留下一片自留地,用“素面朝天”的真实形象嬉笑怒骂、直抒胸臆。

也有不少人开小号,是因为不想“被围观”。如今,网络社交深度介入生活,好友列表越来越长,交往圈子越来越大,却越来越难“快意江湖”。屏幕一刷,每个人的生活状态都近在眼前。在观看与被看中,社交平台上的一言一行、一图一视频,都成为别人审视的对象。于是,渴望敞开心扉,却又担心一时的烦恼忧愁让家人牵挂;想要分享生活,却又觉得人群芜杂,不想被不熟悉的人打量揣度。如此一来,不如交给小号,既能避免压力和尴尬,又能存放喜怒哀乐。这样的小号更像网络时代的树洞和日记本,也与设置分组可见、给朋友圈“上锁”异曲同工,为互联网“裸奔”的人们留下一些私密空间。

人民日报评论:年轻人的小号里 藏着五花八门的自己

如果说不吐不快是开小号的内心独白,那么还有一些小号的诞生则完全出于现实考虑。比如,为了追求兴趣爱好、为了坚持学习打卡、为了当追星女孩、甚至为了转发抽奖……五花八门的小号里,藏着许多年轻人五花八门的“另一面”,甚至有一些不想为人所知的“小九九”。开小号的习惯,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年轻人在社会交往中的心态和困惑——该如何与他人相处,又如何与自己相处;哪些生活值得与人共享,哪些碎片只能敝帚自珍。

有网友说,大号只能证明自己活着,小号才是真正的生活。这样的感慨未免有失偏颇。每个人都是多面体,拥有不止一个社会角色,并不相互矛盾。不管是在大号“立人设”,还是在小号“做自己”,都是其中一个切面,只不过在不同场景中呈现而已。我可以既严谨认真,又文艺浪漫,既热情大方,又冷静思考。大小号的“反差萌”背后,是努力追求更加理想化的自己,也是在摸索社会交往的边界和距离,调试适合与舒服的相处方式。

同时,小号的开设也能为情绪表达和兴趣爱好找到安放之处。世事繁杂,许多人需要这样一块自留地,放缓脚步。有意思的是,年轻人们总能在风格截然不同的大小号间切换自如,游刃有余。而不追问小号,也被很多网友笑称为网络时代的“社交礼仪”。其实,无论出于什么目的,无论是否开了小号,都不必深陷其中,过度投射期待和意义,让小号变“消耗”。网络社交之外,还有更广阔的真实天地,等待你探寻更多样的自己。

这正是:

小号相见不相识,不问客从何处来。

FITURE总裁张远声:目前还是投入期 多线投入齐头并进 瑞幸咖啡更换独立审计师 以中正达替换麦楷博平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