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呗、借呗还有市场?持牌机构不敢冲入校园贷

日期:04-01
花呗借呗校园贷

花呗、借呗还有市场?持牌机构不敢冲入校园贷

原标题:花呗、借呗还有市场?持牌机构不敢冲入校园贷!年轻人为何成了负债联盟,真相太扎心

记者:周炎炎

自从2017年整治互联网金融参与校园贷开始,教育部、金融监管部门频频发声“开正门、堵偏门”。

近期,银保监会、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

整治近4年以来,以互联网金融为主的非持牌机构的“偏门”似乎已经被封堵得差不多,然而校园贷的需求是客观存在的,目前来看“正门”开得好吗?

“目前来说校园贷款属于公益类贷款,持牌机构主动进校园的意愿不强。”一位消费金融业人士对21金融圈记者表示。

他的说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当前银行信用卡进校园偏重于大学生财商宣传教育,真正的校园市场份额不大,而且已经被花呗等产品占据上风。

此外,由于大学生群体还款能力弱、坏账率高、催收难度大、利率限制多,多数持牌消费金融机构“敬而远之”。

学生党不爱信用卡

“我们周围办信用卡的同学真的很少,只有在领赠品的时候会去办一张。但办了也不一定会用,之前有同学领了赠品去开卡,但却没有开卡成功。大家还是用花呗比较多”。一位985名校研究生对21金融圈记者表示。

根据记者了解,不少学生刚刚开通花呗时获得的额度是2000元,随着使用频率、还款能力不断提升,有些消费力比较强、平时购买奢侈品的学生,花呗额度可能高达2-3万元。

近期监管部门发布的《通知》明确表示,小额贷款公司不得向大学生发放互联网消费贷款,未经监管部门批准设立的机构一律不得为大学生提供信贷服务。

政策一出,市场开始质疑花呗、借呗等互联网金融产品开展校园贷的合法性。

目前花呗、借呗等消费信贷产品背后的持牌机构是小贷公司。但据21金融圈记者了解,这并不意味着花呗、借呗等产品将退出校园贷江湖。

去年,蚂蚁集团联合南洋商业银行等机构在重庆申请消费金融牌照,注册资本或达80亿元,注资规模与捷信消费金融并列行业第一。

业内认为,蚂蚁意在将消费信贷类业务装进消费金融公司,那么就不存在上述合法性问题了。

“有些同学也不是没钱买,只是不想用当下的钱,想要延期支付,偶尔会买一些贵重物品,但基本都在能力范围内消费。”上述学生表示。

21金融圈记者此前曾经报道,豆瓣上有两个小组——“负债者联盟”、“网贷互助小组”,成员主要是在二三线城市生活、学习的年轻人,多数人由于遏制不住消费欲和虚荣心,从信用卡、花呗、微粒贷等产品开始,逐渐在网贷平台越借越多,多头借贷之后堵不上窟窿,最终沦为被催讨的对象。

一位大三的学生对21金融圈记者表示,为了买AJ鞋等高消费用品,他共在10个平台欠了3万多元,包括拍拍贷、分期乐、滴滴、桔子分期、360借条、活力花、安逸花、恒易贷、备用金、花呗等。

不过从记者了解到的情况看,学生在银行或消费金融公司有负债,甚至被催收的情况仍是极少数。多数学生们表示,没有使用信用卡的习惯,并且对于信用卡和互联网金融的实际利率也没有认真计算过。

一般而言,信用卡的借款利率在年化18%左右,如果有优惠免息等活动,可低至12%-13%;

消费金融公司提供的产品利率一般在18%-24%左右;而市面上的互联网金融提供的借贷产品年化利率在24%-36%,也存在游走边界地带的“灰色操作”,比如额外加上保险费、服务费,实际利率会更高。

3月31日,央行发布公告称,为维护贷款市场竞争秩序,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所有贷款产品均应明示贷款年化利率,约束的机构范围是“从事贷款业务的机构包括但不限于存款类金融机构、汽车金融公司、消费金融公司、小额贷款公司以及为贷款业务提供广告或展示平台的互联网平台等。”

上述消费金融业内人士表示,目前持牌机构均已明示利率,仅有部分非持牌机构还没有特别清晰地向客户展示利率。

此外,市场上也有一些“擦边球”做法,比如只展示“日利率”,少数机构打广告时采用“日利率低至0.03%”等术语,给消费者造成一种利率极低的幻觉。

综合消费金融类贷款通常周期较短的特性(一般不超过1年),上述人士认为采用月利率的展示方式比较妥当,比较容易让双方认可。

持牌机构“绕道而行”

“虽然监管明确了这个方向,但我没见过持牌机构大规模进入校园的。”一位中部地区消费金融公司高管对21金融圈记者表示,助学贷款是国家政策补贴,而消费金融的学生贷款与其性质完全不同,同业当中很少有持牌机构把校园作为一个增量市场。

另一位华东消费金融公司高管称,他们公司明确不做22岁以下年龄人群的贷款:

“目前政策已经放开,但我们也可以选择不做,因为实在是没必要。在商言商,首先这个群体的风控并不好做;其次还款来源难以落实,而且催收频率不能高,一催收就容易对年轻人产生过大的心理压力,可能造成的后果以及对消金公司产生的负面影响,绝不是一点点利息收入可以抵消的。因此校园贷从来就不是消费金融的‘主战场’。”

另外,对于学生的贷款利率不可过高,否则违背了国家让正规机构进入校园贷市场的初衷,所以这部分人群的风险和定价并不匹配,更多的是一种公益性质的贷款,因此持牌机构并没有进校园的“冲动”。

少数例外的,比如招联消费金融和兴业消费金融2017年开始推出一些校园贷产品,年化利率在10%左右,费率比银行信用卡还低,也是助学性质,并非盈利性质。

上述高管表示,由于满22岁的人中也有一部分在读研,他们一般通过大数据判断是否是学生,但难免有“漏网之鱼”,他建议最好打通社保数据与消费金融公司之间的壁垒,让消金公司可以直接查询社保数据,就可以明确是“学生党”还是“打工人”。

然而目前消金公司依靠的社保数据是由借款人自行提供的,保真程度上不如直接查询社保数据。

但打通这项数据的工程颇为艰巨,关键在于存在数据泄露的隐患,因此目前仅有少数城市打通社保数据和银行后台,并且也没有与消金公司合作过。

上述人士称:“比较理想的状态是将社保数据标签化之后给到金融机构,可以有效防止借款人私人信息泄露,但这也是大工程。”

目前针对持牌机构进校园,舆论上也有一些反对观点。

比如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苍溪县白驿镇岫云村党支部书记李君提出,应加大网络贷款监管整治力度,建议禁止给在校学生办理信用卡和提供分期等相关超前消费的金融服务。他认为,学生没有偿还能力,超前消费无疑是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风险,不利于社会稳定和发展。

(实习记者吴霜对此文亦有贡献。)

雷军五行不缺车 怪兽上市背后的充电宝江湖:明抢地盘 暗偷机器 卧底对手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