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电商进入强监管期 如涵私有化后能回A股吗?

日期:11-26
直播电商监管如涵

直播电商进入强监管期 如涵私有化后能回A股吗?

新浪科技杨雪梅

2020年是直播带货丰收的一年,作为网红经济的见证者、网红电商第一股,如涵原本有望在今年迎来高光时刻,但如今却只能选择黯然暂退资本市场。

11月25日,如涵控股宣布公司董事会已接到公司三位创始人冯敏、孙雷和沈超(买方集团)于2020年11月25日发出的初步非约束性建议书,提议以每股0.68美元(或每股ADS 3.4美元,如涵控股1个ADS相当于5个普通股)的现金,收购买方集团尚未持有的公司所有已发行的A类普通股。

直播电商进入强监管期 如涵私有化后能回A股吗?

此时,距离如涵控股上市仅仅一年半时间。参考2019年上市时12.5美元的IPO价,如涵私有化价格仅为3.4美元,较IPO价累计蒸发72.8%。而在经历了亏损阴影和种种负面传闻影响之后,如涵控股的股价也一路下跌,市值缩水大半。

曾是网红经济新模式的探索者,如涵原本有望在资本市场上如鱼得水,但如今为何故事讲不下去了?

一、是张大奕拖累了如涵吗?

就在公布受到私有化要约的两天前,如涵控股发布了截至9月30日的2021财年第二季度财报。新的财报数据显示,如涵上一季度总净营收2.485亿元,同比下滑9%;净亏损同比收窄38%至3120万元。

这依然是一份不太亮眼的财报。

如涵收入中占据大头的自营业务下产品销售收入为1.292亿,上年同期为2.079亿,减少了37.9%。减少原因一是受到部分网店从自营模式转变为平台模式的影响——截至2020年9月30日,公司网店数量从上年同期的23个减少到17个,自营模式下的网红数量从上年同期的7个减少到3个;二是受负面消息影响,其中一个头部网红的店铺收入显著下降。而这个头部网红正是如涵控股联合创始人、网红张大奕。

如涵在财报中提到,自2020年4月以来,一直受负面宣传影响的顶级KOL旗下在线上商店所产生的产品销售收入明显下降。

一条微博蒸发上亿市值,网红电商如涵为何如此脆弱?是张大奕拖累了如涵吗?

实际上,张大奕曾有超强带货能力,曾在三天时间内完成普通线下实体店一年的销售量,创造了互联网电商的销售神话,其淘宝店也曾屡创销售额纪录。在如涵三年的发展历程中,张大奕不仅为母公司贡献了超过一半的营业收入,还创造了绝大部分利润。

或许,当时的负面消息只是个导火索,导致如涵一步步走向下坡路的,本质在于其经营模式本身。这也是一直以来压在如涵身上的三座大山。

二、如涵身上压了三座大山

如涵控股成立于2012年,前身为如涵CEO冯敏和妻子创办的淘品牌“莉贝琳”。2014年,如涵借着“网红营销”模式引起资本关注,拿到了赛富亚洲投资的A轮融资;2015年获联想君联资本数千万B轮融资,同年开始投入大量资金孵化网红。2016年,阿里看到了直播电商的机会,随后3亿元投资如涵C轮融资,如涵登陆新三板,估值33亿。

2019年4月3日,如涵控股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成为网红电商第一股。张大奕也成为第一个在纳斯达克敲钟的中国网红。

不过,过度依赖少数头部网红获得营收的方式,始终没能被资本市场完全认可。以至于在如涵控股上市之时,开盘便破发,当日美股收盘暴跌37.20%。

如涵上市首日破发后,王思聪还在朋友圈发表看法,指出如涵控股目前的经营方式没有验证成功,也没有造出新KOL。上市破发不只是市场对“KOL变现”的商业模式有质疑,还在于这家公司本身有问题。

综合来看,如涵被外界诟病的症结有三。一是亏损问题;二是收入单一,依赖头部网红,从数据来看,其2018财年、2019财年、2020财年,张大奕的店铺对如涵总营收贡献的占比分别为52%、55%和58%,占比超过一半且在持续增长;三是很难再复制下一个张大奕。

实际上,如涵这几年也在不断尝试孵化新的KOL,但营销费用支出数额较大,成效却不明显,依然改变不了业务显疲态、增长陷入瓶颈、营收不甚理想的问题。

虽然上一季度,如涵的两项业务收入,产品销售收入和平台业务的服务收入已接近持平,但由于目前处于向平台模式的转型过程中,依然难以避免转型阵痛。

其实在今年年初,如涵就有较大的市值贬损,已经反映出资本市场对其价值不太看好。加之4月份的绯闻事件,更是雪上加霜。

在资本市场成绩持续不理想,或许是创始人推动如涵私有化的主要原因。

有分析认为,如涵此番计划私有化,实际是“动了回A股的凡心”,之后将回A股上市。不过,从大环境来看,直播电商如今已进入强监管时期,回来后能否成功A股上市仍是未知数。虽然身处好时代,但如涵已远不如往昔。

“必须保留老人熟悉的服务方式” 让政策从纸上落到地上 十来天同一陷阱掉入两次 男子“网络博彩”被骗16万元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