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新闻晨报
没想到,我活到了有人觉得周杰伦不红的年纪。最近几天,网上传出一张截图,大概的意思是周杰伦上不了某社交产品排名,评论转发数据不过万,那就是不红呀,为啥演唱会的票还很难买?到底是哪一端的数据有问题。
当然如果光看社交产品的数据,认为周董不红,那就是票房作假?但这显然不符合客观事实,一日一城一年作假可能,但连续几年周杰伦开唱都不愁票房,金主也太闲了吧。问题出在哪?我觉得是沉默的螺旋理论在起作用,社交平台上,90后、00后已经成为话题的主力军,他们是深受互联网产品影响的一批人,更愿意接受虚拟世界的“真实性”,这是被数据所“绑架”的一代人。如果哪个公众人物的数据不好看,他们就认为此人不是VIP。有道理吗,或许有?对于跟他们一起成长起来的演员、歌手或者网红,评价维度是一致的。但是对于周杰伦,甚至王菲、刘德华等,这一套标准就失效了。支持后者的人大有人在,只是他们保持沉默。一代人正在老去,但总有人正在年轻,这是自然规律。再过一百多天,80后第一排同学就将迎来他们的“四十不惑”。然后第二排,第三排……依次进闸。进去之后,就消失了,成为疲于全线作战而沉默的中年人,世界不太需要他们发言表态。
80后,经历大学扩招、城市漂泊、互联网经济等时代变迁的群体,每个人每一天都在经历一部分消失、一部分生长,还有一部分顽强存在。80后的独特在于,他们的感受最强烈,准备也最仓促。周杰伦2000年推出首张个人专辑《Jay》,1980年生人刚好20岁,一个摩拳擦掌大干一场的年纪。之前李宗盛和他的女歌手带来的滚石味道,已经不能满足了。虽然方文山的词,周杰伦唱得叽里咕噜,听都听不清楚,但并不妨碍我们去感受节奏,最重要的是歌曲里面那种强烈的“自我”。很快,学校的运动会BGM是周杰伦的歌,父母去KTV也开始学唱《菊花台》,周杰伦陪着我们恋爱、读大学、就业。
80后没时间去为这个老朋友刷数据,日常的状态不允许,要支持直接去买票。表达欲就是变弱了,没那么重要。打开手机,微信里绝大多数人都选择了三天可见,越来越多的人是周更、月更,甚至一直都是那一条细细的横线。有的只发跟工作有关的,说明自己职业背景以外,毫无信息量。现在接孩子上下学的路上,匆匆前行的主要是80后;医院门口陪老人排队问诊拿药的,主要是80后;打飞的的“周末夫妻”,主要是80后。不得不承认,那些痴迷过的人或者事,也开始衰老、褪色。80后的情怀就像被打湿过、被冷冻的火药库,如果没有一个特别强劲的火苗,很难被唤醒。但无声也许是另一种告白,是再出发。
钱德勒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