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级用户市场 阿里腾讯抢入局ETC

日期:07-09
腾讯ETC

亿级用户市场阿里腾讯抢入局ETC

时代周报记者曾宪天发自广州

迎来新一轮政策红利的ETC,引发了阿里、腾讯的争相入局。

此前,交通运输部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大力推动高速公路ETC发展应用工作的通知》指出,从2019年7月1日起,严格落实对ETC用户不少于5%的车辆通行费基本优惠政策,并实现对通行本区域的ETC车辆无差别基本优惠。

也就在7月1日当天,阿里、腾讯分别宣布用户可线上便捷办理ETC。根据两者向时代周报记者提供的相关信息显示,双方均采取“突出ETC优势+线上申领更为便捷”的宣传策略来争夺C端用户。

实际上,ETC是指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并非AI、区块链般的新兴技术。从20世纪90年代国内相关机构展开研究测试算起,至今已存在发展了20余年。在这其中,2008年国家出台ETC相关标准,2014年开始全国联网,直至近年来才逐渐形成规模化的扩张发展态势。

为何发展多年的ETC如今才引起阿里、腾讯的关注和入场?入局背后,两家互联网巨头又有着怎样的战略诉求?

亿级增量市场

从数据层面来看,有着上亿级用户增长空间的ETC市场,是互联网巨头无法忽视的领域。

5月10日,交通运输部公路局局长吴德金公布数据称,截至今年3月底,全国ETC用户的总量达8072万,汽车安装率为34%,高速公路ETC支付使用率约占45%。

5月28日,国家发改委、交通运输部联合印发《加快推进高速公路电子不停车快捷收费应用服务实施方案》指出,今年12月底,全国ETC用户数量目标突破 1.8亿,高速公路不停车快捷收费率要达到90%以上。

不仅如此,交通运输部办公厅也提出目标称,2019年年底各省(区、市)汽车ETC安装率要达到80%以上。近期公安部交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6月,全国汽车保有量达2.5亿辆。按照这样的基数和安装率来粗略计算,ETC市场年内就将涌现超过1亿的新增用户。

实际上腾讯、阿里早已展开了争夺。2017年,支付宝与腾讯微信便先后推出了针对汽车出行场景的“无感支付”功能。具体来说,就是采用车牌识别+手机APP模式,车主预先绑定车牌和支付方式,在“无感支付”功能覆盖的场景中不停车即可快速完成付费动作。

2018年1月,支付宝推出“车牌付”,微信推出“高速e行”服务,均主打车牌自动识别后快速支付通行的功能,双方几乎同时将“无感支付”带到了高速收费场景中。不过对此有分析指出,即便车主绑定了“无感支付”,仍然需要取卡、交卡,无法走ETC通道。这也意味着即便无感支付也需要排队,只是免于现金支付,用户体验上大打折扣。

不仅如此,与已经全国联网的ETC不同,“无感支付”想要打通高速公路运营数据壁垒,需要面对更为复杂的社会和体制难题,这意味着难以预估的庞大投入成本,也一定程度上促使了腾讯、阿里转向加注ETC。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庞大的增量市场也反衬出了ETC在过往多年发展中难以提高安装普及率的尴尬局面。对此有多位车主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高速出行频次低,申请办理、发票报销、存储充值等程序过于繁琐,以及担心存在被盗刷的风险等等,这些都是车主此前不愿意报装ETC的症结所在。

“线上快速办理”“无需充值”“电子发票”“设备包邮”……从腾讯、阿里在ETC线上办理功能的宣传中不难发现,为了抢夺用户数量,双方平台都针对这些用户痛点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在未来规划上,腾讯方面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目前其ETC服务已覆盖8个省份共118个城市,更多的城市正在接入中;阿里方面则称,未来将进一步拓宽合作银行渠道,服务更大范围的车主群体。

出行数据之争

“腾讯、阿里这两大巨头加码ETC,看中的不是营业收入层面可能带来的增量,而是用户出行数据对于整个平台生态体系的价值。”互联网观察人士丁道师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互联网巨头只有在获取了用户出行的时间、区间、目的地、消费场景等核心数据后,才有可能将用户出行场景与其他服务生态进行强连接,深度挖掘用户消费价值。

对此,电子商务交易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研究员、北京对象研究院院长赵振营也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中国互联网产业已由数量至上转向精耕细作,提升用户价值将是互联网巨头未来的重心之一。而汽车已成为区隔高净值用户的理想工具,以ETC为媒介对高净值人群进行占领是双方更深层次的考虑。

中国支付清算协会的调研数据显示,根据投票比例高低排名,用户希望进一步加强移动支付的四大场景依次为公交地铁、医院、高速公路、停车场。显然,代表高速收费的ETC只是其中一环。在基于数据与平台生态体系的价值关系,腾讯、阿里在其他三大场景中,同样也在跑马圈地,缠斗不休。

对此丁道师进一步分析称,腾讯、阿里不断布局ETC等各类赛道的核心目标,是想在C端消费和B端产业领域都形成难以被竞争和颠覆的超级入口级平台。观察可见,两家巨头更多并非亲自下场开展业务,而是通过平台化、信息化的技术能力,吸纳统筹更多的外部第三方服务来完善生态体系,而自身的平台也因此得以步入更高一层的发展维度中。

赵振营从另一个角度解读称,在物联网时代,能否快速把此前基于软件的强关系能力,转化为基于硬件的强关系优势,将会成为腾讯、阿里双方生死存亡的关键。也正是基于此,双方在交通出行、智慧零售、智能家居等市场都展开了由软件服务向硬件领域的渗透。

智联招聘员工涉倒卖个人信息:5元一份 客户给钱就行 逐鹿智能音箱:市场集中加剧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