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展嘉
来源|投中网商业深度
明尼苏达事件、打不破的“京东等同于刘强东”的共识、管理层的大换血,每个问题都把京东和刘强东推向舆论暴风眼。京东发布了亮眼的财报,但问题远比成就多。
今年3月,京东集团执行副总裁、京东首席公共事务官(CMO)蓝烨宣布辞去现有职务。此前不久,京东首席法务官隆雨及首席技术官张晨,也出走京东。
“京东高管比京东的库存周转更快”、“铁打的刘强东,流水的京东高管。”所有的戏谑已不再是坊间段子,如今这一切都在京东演绎。
集权背后的落幕高管
高层出走在京东似乎已成常态。
公开资料显示,2015年,京东离职高管人数高达9位,从2015年4月份起,京东技术研发高级副总裁李大学、京东POP、拍拍总裁蒉莺春、无线副总裁江川、商城COO李永和、海外事业部总裁徐昕泉、移动转售总经理闫小波……纷纷离职,数据统计,从2011年到2016年的五年间,京东离职高管达到24名。随着时间的递增,离职高管的名单也在不断加长。
在由韩平编写的《年轻就是要活出你自己:刘强东的商业新逻辑》的一书中,提及刘强东对人性产生怀疑,来源于两件事情,一是被喜欢的女生拒绝,二是创业失败,钱财被骗。随后刘强东去了一家日本企业,并管理公司的信息系统,日本的管理系统给了他很大的触动,他也把第一次创业失败归因于对员工管理不利。因此后来成立京东,在管理问题上,刘强东把大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京东从成立到现在,离职的员工包括高管,不少于3万人,创业做成独角兽企业的又有几个?没有几个。反观腾讯、阿里、百度出走的创业者,独角兽企业一大堆,这难道还不够说明问题吗?”京东某离职高管陈斌反问投中网商业深度。
他所意指的问题同样是刘强东一直以来为人诟病的管理问题,在他看来,京东离职的高管,创业取得大成,直至走向上市IPO的微乎其微。曾在京东风光无限的李大学,张守川等人,出走以后经历了漫长的挣扎摸索期,“京东出来的创业者,能拿出手的基本没有。”陈斌直言不讳。
据不完全统计,京东系创业者目前所创企业大多集中在A轮。
“还是由于京东封闭的管理体制,和BAT系创业者不同,刘强东赋能创业者的资源也极其有限。”陈斌称。这些曾经离刘强东最近的人,并没有成为下一个刘强东,“京东的投资部门、生态部门、合作部门基本都是刘强东说了算,做投资也没投出来好的项目。”
在知乎,有个“为什么京东离职员工创业成功率不高?反观阿里的情况又怎么样呢?”的问题,其中有这样一条回复:因为京东的目的就是把人培养成专业的打工者,都跑去创业了,就分走了京东的利润,也会削弱京东的整体实力;而阿里去投资有实力的员工,员工创业赚了钱,公司也赚钱了,总体来说刘强东是独揽大权,马云是放权。
某位在京东工作8年的中层员工透露,他能感受到的事实就是上市后,公司变了;里面派系林立,推进事情很艰难,离职创业后,很多曾经的老同事想帮他,却因为大公司的种种限制心有余而力不足。
种种限制以及各种现象,直指的都是刘强东的集权制管理。
刘强东卧榻之侧,谁能安眠
刘强东集权的“余威”辐射到了与京东相关的每个人。
在风波敏感时期,无论是离职高管还是京东在职人员,对关于刘强东事件的敏感程度超出想象。“现在太敏感,内部和外部都不接受采访,采访内部在职人员,有可能职位不保,采访外部离职人员,我们自己公司的生存也会受到威胁。毕竟和京东有合作。”某离职高管称,“我们的言论是很敏感的,我一句话说错了,或者造成股价大跌,或者给他贴标签,这个事情很严重,而且京东的审查是非常非常严格的。”
对于刘强东的一言堂,包括他的花边以及集权,李为民表示,要辩证去看待,在京东快速发展阶段,也就是上市之前,不管是在宣传上还是内部执行力上,这些强硬手段是利大于弊的,便于做事情。
在他看来,刘强东类似于一个民营企业家的存在,从纯卖货的商人到转型互联网并赶赴纳斯达克敲钟的企业家,他所形成的集权和京东的基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刘强东就像是一个集合体,70%~80%的烙印是民营企业家做派,但是京东目前的业务是需要现代化管理制度来运转。”
京东自上市以来,虽引进大批职业经理人,但是管理体系却并非完全引用互联网手段,这使得京东给外人一种“嫁接”的感觉,“不中也不洋。”
李为民也承认,在京东发展的草莽时期,由于自身的独特性,正是因为刘强东的独断专权,才使得京东在夹缝中生存下来,“这是京东特色,否则京东就会像当当一样,被阿里干掉。”但是随着京东不断发展壮大,刘强东却依然沿袭这种手段。
“当刘强东把自己变成一颗大树,他身边的那些小草都无法生长,而且也无法形成一个生态。到最后只能是一人独断专权,模式已经养成了,一朝一夕是没办法改变的。”李为民称。“所以高管留不下,或者不愿意留下,都是有原因的。去的人基本上都一个,两个,三个,甚至四个,五个,都做不出他想要的成绩,然后按照他的性格就会直接开掉。”
不止外部京东系员工,随着高管的不断出走,京东内部也人心惶惶,据一位京东在职人员张岩透露,在高管频繁离职这段时间,整个高层都处于一种朝不保夕的状态。
高管频繁流失,导致京东整个业务受到很大影响,“整个业务经常变来变去,很多人这个部门待几天,然后就换个部门待。”张岩透露,他到京东两年时间,就已经换了两个部门,从研发到业务,“我这还算少的,随着架构的不断调整,待五六年换七八个部门的现象很常见。张岩说。“他不相信人,对人性有怀疑。如果说高管与京东企业文化不合,那这都走了多少人?不可能每个人都不符合吧?”
据张岩透露,现在京东家电,商城,金融,物流,生鲜、X事业部、Y事业部,除了小事情部门领导可以做决定,所有大事儿都需要刘强东首肯才能执行。“整个京东只有刘强东一个脑袋,其他全是手脚,而且还要承担一言不合就有可能被开掉的风险”,“平时开会,刘强东会直接当着所有人的面让你走人。被骂得狗血淋头是是常态。”
据说,某次在经营管理大会上,有位高管因与刘强东在某个理念上有些差异,对刘强东的决定提出质疑,结果之后这个人再也没有出现过。
“这种彪悍的管理风格在野蛮生长时期是有助益的,但是长期来看,整个公司弥漫着这种氛围,尤其是每个人顶着很高的业绩指标,面对这种氛围,肯定是不好的。”张岩称。
一个肉眼可见的事实是,在蓝烨、张晨、隆雨离开京东后,京东空降系高管屈指可数,在京东命脉即京东商城和京东物流CEO的选择上,刘强东任用的是2008年加入京东的徐雷以及2010年加入京东的王振辉。在此前的组织架构调整中,就曾流露出一个信息,即众多事业部负责人一改之前向刘强东直接汇报的惯例,转而向徐雷汇报,这也被外界解读为刘强东正在京东培养类似于阿里巴巴张勇那样的的二号人物。
另一方面,随着高管的陆续出走,刘强东的“嫡系部队”——管培生登上了舞台。
“嫡系部队”时代来临?
2007年,京东启动管培生计划,刘强东在公开场合曾不止一次表示,京东招聘管培生的目标,是“培养一群真正具有京东价值观的、能在未来为京东挑起大担的人才”。
在管理生培养方面,京东为管培生设计了丰富的轮岗体验、充分与上级高管沟通的机会、灵活的定岗转岗机制、以及快速的晋升路径。京东管培生的培养周期是三年半,晋升通道从部门经理到高级经理再到部门总监/总经理,最后升至副总裁,这个体系被看作是京东内部的“黄埔军校”,他们从初入京东,就拥有直接对话刘强东的权利。
据了解,目前接任隆雨的CHO余睿,是京东的第二届管培生,也是目前京东内部级别最高的管培生。前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的刘强东助理张雱,30岁名下即有400多家京东系企业的她,也是管培生出身。
“他们就像一张白纸,没有经过其他企业的污染,你说谁更能得到信任?”京东一位在职人员高明告诉投中网商业深度。“京东高管时代已经落幕了。”
但是随之崛起的管培生能否担当起重整京东的大任,他抱有质疑。他形象地把京东的管培生部队比喻成“东厂”,管培生做的事情更多聚焦于具体的执行层面,
“具体的事情谁做都可以,但是在战略、方向上管培生还是有自身的局限性。”在他看来,这些从京东内部自发生长起来的嫡系部队在战略高度上还相当稚嫩,“那些离开的职业经理人在大局上还是有存在的意义和必要,不是在一家公司多待了几年就可以指点江山。”从目前来看,京东的管培生主要集中在行政层面,以执行具体业务为主,但是不可否认,管培生的话语权正在逐步加大。
“但是不管哪股势力,宿迁派也好、管培生也好、职业经理人也好,变弱或者变衰,都不会妨碍刘强东的绝对控制权,也不会真正改变现状。毕竟每股势力都是各自为战,还没有形成合力。”
如果京东没有了刘强东,会不会倒闭无法确定,但势必会经历一场很大的动乱。长久以来,在对外的形象中,大家认的依然是刘强东,对于京东和刘强东在外界的影响力,高明给出的比例划分是50%和50%,这也就意味着刘强东和京东已经牢牢绑定。
只不过,京东目前面临的决策机制问题,派系林立问题,没有新的业务增长点问题,口碑问题,形象问题,以刘强东一己之力,恐怕难以解决。
(文中采访对象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