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多名前员工,等到了兑现的这天。
走过十年坎坷的创业路后,全球共享出行巨头Uber走到了纽交所门口。
“我们最近经常聚会,大家已经开始庆祝了。”5月10日,原Uber中国的一名前员工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已经在3月31日收到了公司发来的邮件,“您被认定为Uber前员工,并持有未兑现的RSU(限制权益股票),股票期权,或者(SAR)股票增值分红。Uber将根据您历史工作档案中的信息,给发送与您的未偿还资产相关的信息。”
从2013年下半年正式进入中国,到被滴滴收购,Uber中国大约运行了30个月的时间。在2016年Uber中国退出后,当年的700多名员工手中仍然持有期权。如今,终于等来了兑现的一天。
IPO研究网站IPOBoutique.com公布的信息显示,Uber计划于美国时间5月10日在纽约证券交易所进行交易,代码为UBER。该公司向美国证监会递交的材料显示,IPO定价在44至50美元之间,发行1.8亿股股票,市值将接近840亿美元。而在四年前,一名投资者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透露,当时他收到的一份私募股权基金投资说明透露,Uber对应的估值约为400亿美元。
据悉,Uber此次股票发行可最高筹集90亿美元,或成为美国今年以来最大规模的IPO,也将跻身美国史上前十大IPO。毫无疑问,许多早期员工将成为亿万富翁。
“其实股票价值并不是很多,象征性地吧。但是全员持股且一直持有,可以说是细节致胜了。”在另一名Uber中国前员工看来,Uber的做法可以说是非常负责任。
事实上,美国互联网公司在员工激励层面上,表现都非常人性化。2017年2月17日,有消息称,Uber提出一项计划,在该公司供职至少4年的员工,可出售其所持股票的最多10%。这一计划旨在留住长期员工,出售持股的员工,将在很多个月的时间里分批拿到现金,在此期间他们必须留在Uber才行。
一系列的计划,旨在留住人才。不过,对于抢先一步上市的竞争对手Lyft,当前股价已远远低于发行价。也正是基于双方烧钱争夺市场份额的现状,有投资人士认为Uber在IPO定价方面偏向保守,而高盛和软银则成为背后最大的机构受益者。
招股书显示,软银、标杆资本、基金管理公司Expa-1、沙特公共投资基金(PIF)、谷歌母公司Alphabet等五大机构股东共持有Uber 43.8%的股份。2018年初,软银入股Uber,斥资77亿美元收购了约15%的股权,当时Uber正面临一系列危机,估值约为480亿美元。Uber上市可为软银旗下愿景基金收获近30亿美元的账面利润。
另外,2011年,高盛运用自有资金对Uber投资500万美元。如果Uber上市一切顺利,并获得估值区间中最高的价格,那高盛将获得6亿美元的回报,回报率达到12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