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开年第一周,大公司们迫不及待地展开了身手。
苏宁接连宣布收购万达百货、成立快消集团,身段加重;万达为了转型“轻资产”,不得已割肉瘦身。
轻与重之间,两个老牌巨头实力交接更替。对苏宁来说,打响2019年零售第一枪似乎颇具宣示意义。然而光鲜之下业务羸弱累积的巨亏和激进目标,或将苏宁拖进更大的困局。
下一盘很大的棋
也许是传统家电卖场的色彩过于浓重,做电商、开小店,苏宁一直在努力跳出这个框。
新年刚收工,苏宁董事长张近东就在内部新春团拜会上透露,要将37家万达百货收入麾下。紧接着,快消集团也宣布成立。
苏宁在零售棋局连拱两卒,野心早已掩盖不住。近几年电商巨头调转方向,加紧线下布局,苏宁的盟友阿里收购银泰百货、控股三江购物,宿敌京东也联手了步步高,展开数字化探索。按照苏宁时尚百货集团总裁龚震宇的说法,收购万达百货后将通过输出智慧零售CPU的能力,打造全新的百货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完善全场景、全品类布局。这意味着,万达百货将成为苏宁对百货行业进行智慧零售输出的样本。
万达百货因长期亏损被剥离出集团财报,成为拖累万达业绩的包袱。转型“轻资产”后王健林开始大手笔“卖卖卖”,早期酒店和文旅项目打折售给富力和融创。按本次交易的双方资产预计,金额将不超过79亿元,对苏宁来说很是划算。更重要的是借此掌握优质线下资源,万达百货依托于万达广场,大都分布在一二线城市的成熟商圈,客流稳定。
包含时尚百货、快消、国际、家电、消费电子在内的“五大商品集团”是苏宁2019年的新提法,靠家电3C起家的传统零售商正发力向全品类拓展。从当前架构中可以看出,几个新集团已经与传统优势部门站上了同样的战略地位。
苏宁不做大哥好多年,但当大哥的野心依然在。十年前电商兴起,已经称霸线下的苏宁遭遇新秀京东,被价格恶战逼着转向线上。如今互联网流量增速放缓风头减弱,线上线下的概念被全渠道替代,苏宁显然也有自己的考量:它与阿里结盟,但又不是从属关系,张近东更倾向苏宁成为整个零售领域内的“第三极”。
纵使英雄,也怕迟暮。90年代,苏宁就是靠着雷厉风行的拓店节奏打破封闭市场,称霸全国。2017年张近东手笔一挥,制定了未来3年落地20000家互联网门店和2000多万平方米商业实体的目标。
在传统零售商被来自线上的对手们冲击凋零后,苏宁用高举高打的姿态逆势返场,要实现线上线下、从城市到县镇全场景覆盖的目标。
布下的子怎么样了
比起别人小步试错,苏宁的“狂奔”引人侧目。
通过战略合作、并购和自营方式,苏宁在百货、商超、生鲜甚至便利店尽数落子,实现了零售业态的全面卡位。“两大(苏宁广场、苏宁易购生活广场)、两小(苏宁小店、零售云店)、多专(苏宁易购云店、苏宁极物、苏鲜生、苏宁红孩子、苏宁影城、苏宁体育、苏宁汽车超市等)”的店面业态全面开花,已有近10000家门店。
数据出自:苏宁易购2018年Q3财报
增长最亮眼的要属苏宁小店,它靠近社区,是选址非常灵活的便利店形式。
苏宁官方数据显示,2018年上半年只有732家苏宁小店,但截至2018年12月31日已达4119家,不到半年就开出3400余家,加上4月份收购了289家迪亚天天,一年净增4408家。
比起“轻资产”的天猫和京东用投资收编的方式扩张,给自已省下资源和投入,苏宁似乎还离不开多年前就在使的老套路:选择最重的自营模式,短时间内急速铺开,拖累账面亏损数字也一并猛增。
截至去年7月底,苏宁小店全国878家门店实现营收1.4亿,净亏损2.96亿,债务高达6.53亿,算下来平均每家店每月就近乎要亏掉5万。
介于此,苏宁调整只通过苏宁国际间接持有苏宁小店35%的股权,后者被剔除上市公司合并财报。
要做好一家便利店,不仅需要建立强大的供应链,也依赖高效的物流建设,这些都出自实打实的资金投入。比起7-11、全家等成熟的便利店运营商,苏宁小店看起来更像传统社区超市,在经营上似乎缺乏精细化管理,一味只追求店铺数量,物业和人员方面都需要承担巨额成本,即便选址在苏宁易购附近的门店,互相间也基本达不到有效的协同。
大量开店成本攀升,新店尚无盈利能力,苏宁小店的亏损和负债或将继续扩大。即便如此苏宁仍未有放缓的意思,今年1月,张近东将年内开店目标加码至15000家,做法如此激进,苏宁的钱包撑得住吗?
按单个苏宁小店成本100万元估算,苏宁已投入将近13亿元。按照其2018年4.02亿元净利润来看,要实现开店目标首先必须有大把的现金流支持,而从财务报表来看情况并不乐观。
苏宁自09年转型,起初几年业绩急转直下,近4,5年内实际上也并未扭转。2014年起,苏宁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因素后净利润大多为负,从2015年开始的三年里,苏宁仅靠抛售手中的阿里股票来弥补孱弱的现金流。
2017年苏宁易购利润总额为43.32亿元,其中投资收益43亿元,占总利润的比例高达99.27%,若扣除投资收益,则净利润为负。这样的情况延续到2018年,在第三季度,扣除出售阿里股票获得的收益,苏宁净利润也仅有4.02亿元。
2018年底,苏宁易购再度发公告出售持有的阿里巴巴股票,清仓后苏宁靠卖股票拉高利润的操作将彻底终结。新业务模式与盈利能力的探索,意味长期耐心试错,大力出不了奇迹。所以,在苏宁这场即将到来的店面“大跃进”中,其财务状况将受到空前考验。
按2018年家电市场渠道占比来看,苏宁依旧站位第一,除去基本盘,苏宁如今更像一家四面出击的互联网公司,插足视频、数字应用、音乐、游戏、咨询、金融、虚拟运营商等多个领域,每一个互联网风口下都闪烁其身影。2016年苏宁斥巨资收购国际米兰股权,“铺摊子”式的生态打造方式备受市场质疑。
作为本身缺乏互联网基因的零售巨头,这几年苏宁不断在线上紧追慢赶,但从其一系列动向来看,经营思路还是没有摆脱传统零售商的窠臼,过于强调店面和实体的单一目标。而当前零售变革的根本是在拥有足够强大的线上实力后,对线下资源进行全方位整合、改造和赋能,绝不只局限于其一直强调的线上线下同价。
抓住新趋势只是一种眼光正确,当谨慎保守成为行业布局调整的普遍选择,苏宁这一步迈出去是不是迈得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