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辙南辕》的悬浮感从何而来?

日期:08-16
北辙南辕悬浮冯小刚

《北辙南辕》

《北辙南辕》

文/许悄悄

冯小刚[微博]拍网剧了?时隔29年,当年不明白《编辑部的故事》好笑在哪里,也看不懂家庭伦理剧《北京人在纽约》的我,在网络平台刷到一部新剧,“导演”一栏赫然写着“冯小刚”。

然而,纵使冯导一世英名,《北辙南辕》一经播出也骂声如潮,与冯导多年前的电视剧作品《编辑部的故事》(豆瓣评分9.0)、《北京人在纽约》(豆瓣评分8.4)、《一地鸡毛》(豆瓣评分8.7)相比,豆瓣评分5.0的口碑差得可不是一星半点儿。

差在哪里呢?首先是严重的悬浮感。王珞丹[微博]饰演的霸道女总裁,手底下八家公司,还“包养”着黑哥的鼓行,朋友欠的几千万元说不要就不要了,顺便买下朋友的商铺开餐厅,只为有个请朋友吃饭的地方;金晨[微博]演的海归,前男友开着跨国公司,回国后当公关,陪老板喝个酒谈成一单生意动辄提成2万元,剧情接近尾声时刘晓庆[微博]演的姥姥还将独栋别墅传给了她;全职家庭主妇啜妮[微博],老公是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儿子在贵族学校上学,偶尔有空码点儿字,公众号小文一卖就是20万元。难道真的是贫穷限制了我们的想象力?如此凡尔赛的炫富剧情,很难让人产生共鸣。

另一个槽点就是,植入太多了。纵观冯导的创作生涯,即使是在早期的贺岁片、商业类型片创作中,也加入了诸多对社会现状的观察、反思和反讽,如讲述中年人婚外恋的《一声叹息》、反映信息时代社会现实的《手机》、笑中带泪的剧情片《天下无贼》,还有《集结号》《唐山大地震》《我不是潘金莲》……商业片创作之余,冯导从未放弃过自我表达和对电影艺术的不断求索。

关于影视作品中的广告植入,《大腕》中曾有过一段经典的反讽:“成功电影就是拍什么电影都拍广告最多的,不拍观众最爱的!”可时隔12年,冯小刚竟然在《非诚勿扰》中践行了这段反讽。这种拍法也延续到了《北辙南辕》。剧中酒局上白酒品牌的Logo太亮眼,韩庚[微博]每次约会都要推荐某款啤酒。啜妮的小女儿连离家出走都不忘了学斑马英语——这些广告太容易让观众出戏。

不过,《北辙南辕》真正的硬伤是价值观。从“葛玲”到《芳华》,看得出冯导对女性角色是青睐的。在这部打着女性题材旗号的电视剧中,最符合冯小刚“大飒蜜(北京方言,特指漂亮又讲义气的大妞)情结”的,应该是穿得像赫本、贫得像王朔、在爱的人面前秒变赴汤蹈火小迷妹的王珞丹;油腔滑调、举止浮夸的蓝盈莹[微博]次之;整日周旋于老公与儿女之间依然有情趣插科打诨、咖啡馆手撕伪小三儿、损得要命却不带一个脏字的啜妮也是典型的北京大妞人设。

然而,人设皮囊之下的逻辑却经不起推敲。王珞丹与才华横溢的音乐人黑哥在酒吧遭遇小痞子茬架,黑哥为了保护王珞丹断了一根手筋,从此被迫淡出音乐圈,被王珞丹“包养”在胡同深处的工作室中。朱雨辰饰演的啜妮老公为了老婆孩子的小康生活兢兢业业工作、应酬,却莫名其妙遭遇了个伪小三,不得不向老婆赔礼道歉“痛改前非”。金晨与年轻的摄影师擦出火花,只因为人家忽然花几十万元买了台古董设备,心想“还不如买个包呢”,就玩消失;流着泪与前男友复合时,只因“我都三十岁了,我需要稳定的生活”。

当然,相夫教子也好,分分合合也罢,这些都是女性生活中的常见选项,本无所谓对错,错就错在将以上种种统统冠以“都市女性群像剧”,“讲述五位女性共同建立友谊、打拼事业、收获爱情、更加独立、追求个人价值的都市情感故事”。

真正的友谊从来不会建立在所谓的饭局之上。而追剧时总觉得哪里不对劲——五位女主中有三位是在酒桌上认识的,后续每每聚会也都在推杯换盏的场合,这一切统统是男性视角对女性友谊、事业和爱情取向的主观臆断。

尤其是在“阿里女员工”事件之后,再回头看冯导在剧中所标榜的女中豪杰酒桌上个个“拎壶冲”,显然是有问题的。

《北辙南辕》全剧已播完。这篇剧评从开播之初写起,原本看网上骂声一片,想反其道而行之。谁曾想,看到结尾,依然没能免俗。因为看奥运还没看的就不要补了。冯导,你真的老了吗?

(责编:vhaha)

阚清子:活到现在想放过自己 不会为身材放弃美食 暑期档下半场抢先看 多部大剧花式上演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