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剧钱林森:收官作最难写

日期:05-07
钱林森

《绝密使命》

《绝密使命》

原标题:《绝密使命》首次聚焦鲜为人知的中央红色交通线编剧钱林森:收官作最难写

正在央视一套黄金档热播的《绝密使命》首次聚焦鲜为人知的中央红色交通线,讲述了交通员在长达3000公里的红色交通线上输送物资、传送情报、护送干部的故事。

编剧钱林森坦言,中央红色交通线是党史上的一个奇迹,这部“红色三绝”收官作也最难写。面对真实的历史,他将“忠诚”落到一个个具体的小人物和任务中,再现了当年红色交通员们在白色恐怖下遇险不退、遇难不避、遇死不畏、机智勇敢的战斗场景,讴歌了交通员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事业的赤胆忠心。

任务到哪里,戏就到哪里

不同点在于《绝命后卫师》表现的是一个后卫师,《绝境铸剑》通过故事诠释古田会议精神,表现一支军队的成长,《绝密使命》中的中央红色交通线是党史上的一个奇迹。三千公里红色交通线,在白色恐怖之下,一直到红军开始长征,都没有被破坏。而且6000多担物资从白区运到苏区,护送200多位领导干部安全过境,中间没出任何差错,这是非常了不起、非常神奇的事。

问及《绝密使命》难写在什么地方?钱林森说,它是一条线,不是一个站,如果是一个交通站就好写。但只写一个站,格局太小,也不足以反映这条三千公里的红色交通线;而要写一条线,作为一个电视剧,戏剧结构就很散。“所以,我要先搭建剧作结构,先找到一个框架、一个支点。通过查各种历史资料,我发现有一个东西可以作为支点,那就是任务。”

送盐、送药、送枪支、送发报器材、送领导干部……任务到哪里,戏就到哪里。所以跟着任务走,是吸引观众注意力的核心。这条交通线从汕头开始,一站一站往前走。

最终,电视剧将重点聚焦于粤闽交界的青溪。这个地方有几个特点:一个是一脚跨两省,这边是福建,那边是广东;其次是白区跟红区的交界;再一个是水路跟陆路的交界。交通站分大站、中站、小站,青溪中站站长叫潘雨青,他的原型叫蔡雨青,是革命烈士。“我就把它戏剧化一点,把很多真实的事迹都挪到一个人身上,挪到一个站里。所以《绝密使命》是小站大风云。虽然是交通线上的一站,但是它里面反映的是当时白色恐怖下,整个大的白区斗争形势。”

聚焦小人物,不喊空口号

钱林森介绍,“红色三绝”每一部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绝命后卫师》的主题是坚守;《绝境铸剑》的主题是成长;《绝密使命》的主题是忠诚。这个忠诚,不是空喊一句口号,它很具体。

在隐秘战线上战斗,稍微不忠诚的人,随时可以反叛、可以发财、可以过上好日子,没有人拿枪逼着你。但这些交通员都是自觉加入,执行这些危险的绝密任务,“剧中邹叔宝送党费到香港,把160块大洋藏在打石膏的伤臂中。见到组织上的首长,他用锤子敲开石膏,大洋都和皮肉粘住了。他忍着痛,把一枚枚大洋从皮肉里摘下来,160枚,一枚不少,而他的胳膊已经血肉模糊。他这种行为就是忠诚。如果不忠诚,带着160枚大洋,他跑哪儿都可以过得很好。”钱林森透露,这个故事也有历史原型——真实的情况是交通员把280块大洋的党费绑在了身上,护送到上海党组织。

历史上,在1300多个日日夜夜里,中央红色交通线护送了200多位中央领导人和党的重要干部安全到达苏区,采购运送了6000多担物资,为上海党中央与中央苏区之间转运了大量我党我军重要文件和重要情报。一批批交通员为此历尽千辛,甚至付出宝贵的生命。这条秘密交通线上的交通员历经血与火的生死考验,没有一个贪生怕死,没有一个想发财,没有一个叛变,更没有一个畏难而放弃任务。他们用行动诠释了对党的忠诚和坚定信仰。

文/本报记者祖薇薇

(责编:vhaha)

GAI经纪公司发声明辟谣:绝不存在有违道德的行为 文化人说脱口秀:欲成网红 必须湿鞋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