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和伟饰演陈独秀讲的是神似。
《觉醒年代》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的李大钊。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这样一个具有重要历史节点意义的时刻,回望中国共产党走过的百年历程,通过艺术手法阐明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这段历史,追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初心梦想,是中宣部和国家广电总局直接推动、北京市委宣传部和安徽省委宣传部共同策划和组织创作电视剧《觉醒年代》的初衷。在各级的支持和推动下,电视剧《觉醒年代》主创团队以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完成了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该剧播出后,观众反响热烈,社会效益空前。近日,新京报记者采访各界专家,探讨《觉醒年代》的成功秘诀。
反响
让90后、00后心生信念感、使命感
获得高数据、高口碑、高评价、高效益的“四高”成绩
《觉醒年代》首播时,收视率稳居中国视听大数据排行榜第一。截至目前,豆瓣网评分高达9.3分,超七成网友给出五星好评,四星以上好评占比超过94%,打破了党史题材电视剧的多项纪录,为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树立了新典范。
形成共情、共鸣、共学、共勉的“四共”传播效应
该剧弘扬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极大地激发了广大观众的爱国主义热情,纷纷在评论中表达对革命先驱的缅怀之情,表达对国家、对党、对新时代的热爱和祝福,观众称当下的幸福生活就是《觉醒年代》最好的续集,形成强大的共情和共鸣效应。更难能可贵的是,该剧充分拉近了主流文化和青年的距离,让90后、00后年轻人心生“信念感”“使命感”,社交网络上形成热议,评论和弹幕在线“催更”。这部剧被誉为“党史学习教育活动电视剧形态的优秀教科书”,边学党史边追剧成为全新看剧方式。
增强了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四力”宣传本领
增强“四力”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工作战线的谆谆教诲、殷殷期待。电视剧《觉醒年代》在创作过程中始终坚持提升“四力”,打造了一支本领高强的文艺创作队伍。
剧组以脚力为基础,增强实践思维,“深扎”采风调研,足迹遍布北京红楼、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嘉兴南湖红船。
以眼力为关键,增强政治思维,面对纷繁复杂的党史素材和人物关系,从表象看到本质,从一般看到规律,使党史发展的历史必然性脉络在剧中清晰可见,又与当下的时代精神相呼应。
以脑力为核心,增强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坚持正确的创作导向,坚持深入学习党史促进创作,请专家给剧组主创讲党史、讲党课,在实践中不断寻求思想深度和艺术创新。
以笔力为落点,增强受众思维,追求精深的“一剧之本”、精彩的导演阐释、精准的人物小传和精确的宣传文稿,在创作和宣传中给予观众更多的二度阐释空间,增加了作品阐释的丰富性。
经验
用五个“精”打造“北京创作”
《觉醒年代》是北京市影视界一次追求精品、攀登高峰的创作实践。
精准抓好选题
该剧定位于首次从思想启蒙、民众觉醒的角度寻根溯源,正面展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全过程,揭示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和中国人民的必然选择,题材的创新性奠定了成功的基础。
精心打磨剧本
高度重视“一剧之本”的创作,历时6年,7易其稿,从党史考证、人物塑造、情节编织等方面反复打磨。拍摄过程中坚持集体推敲脚本,贡献设计创意,呈现出剧本表意的准确性和丰富性。
精确组建团队
安排经验丰富的国有影视企业主导拍摄制作,吸纳优质出品方共同参与,支持组建国内一流主创团队,好编剧、好导演、好演员、好制片、好宣发强强联合,再加上专家级的顾问团队,为该剧保驾护航,提供了品质保障。
精细跟踪把关
从剧本创作到拍摄制作,从成片审查到宣传发行,精细跟踪,严格把关。市领导亲临拍摄现场踏勘调研,明确工作标准,提出工作要求;部领导严格把关每一稿剧本、成片,提出修改意见,并严格督促、推动创作方坚决执行;会同安徽,密切与中宣部文艺局、国家广电总局电视剧司、重大办沟通创作进展和修改意见。
精密扶持资助
北京将该项目列为北京市文化精品工程重点项目,支持项目申报中央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扶持,并由市级基金分批次、分阶段给予重点扶持;北京和安徽共同出面,推动两地国有、民营企业参投该剧,扩大作品融资渠道,保障该剧的顺利推进。
业界谈
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创作制度优势
《觉醒年代》的诞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的制度优势和集体智慧的集中体现。
未来的文艺创作,一定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百年历程步步艰辛,千秋伟业熠熠生辉,学党史、拍党史、传党史是新时代的责任担当。重大题材电视剧就是要强化历史担当,坚持举精神之旗,立精神之柱,建精神家园。
二要在重大题材作品中见神韵、见风骨、见人心,坚持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电视剧要有筋骨,不能屈从,要引领不迎合,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坚持现实主义底色,坚持从人民的实践中来到历史的真实中去。
三要坚定文化自信,打通连接年轻人的文化隧道。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强调,文艺作品要影响和感染当代的年轻人。清明节期间,上海龙华烈士陵园陈氏兄弟二人墓前很多人献花献水果,证明《觉醒年代》切实影响了当代年轻人。《觉醒年代》实现了我们宣传工作和文艺创作的一个最终目标、最高境界。
——高长力(国家广电总局电视剧司司长)
艺术感染力和美学创新确保重大主题创作成功
一是重大主题电视剧创作应努力呈现思想的魅力和精神的力量。优秀的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电视剧作品,都艺术地表达了一个民族的精神追求,能够给人以启迪,给人以力量。对重大主题创作而言,更要让观众在看剧过程中感悟历史、学习英雄、启迪思想、温润心灵,更好地树立和弘扬真正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
二是艺术感染力和美学创新是重大主题电视剧创作能获得成功的要诀。《觉醒年代》通过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既在日常场景中真实地再现了典型的环境和典型的人物,又以诗化的影像语言呈现出革命历史所隐含的可感温度和丰沛崇高的诗意,这种艺术上的探索和努力,正是作品能够很好抵达观众内心的重要原因。
三是打造重大主题电视剧精品必须秉持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觉醒年代》对摄录美和场景细节的精雕细琢,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些创作经验启示我们,重大主题电视剧的创作更要树立与题材分量和观众期待相匹配的质量观念和精品意识。
四是加强组织统筹是推出更多优秀重大主题电视剧的重要保障。重大主题电视剧创作政治意义突出、涉及面广。创作过程往往都是一场大会战,因此加大组织协调力度、加强指导服务、建立完善的全流程的保障机制是保证创作的必然要求。《觉醒年代》在创作各个阶段都体现出加强统筹保障、集体攻关的特点,从这方面也彰显了党领导文艺工作的体制优势和管理服务效能。
——陆红实(中宣部文艺局副局长、一级巡视员)
任何虚构作品难以企及
《觉醒年代》让我们看到影响历史重大进程的重大事件,看到人物构成的戏剧冲突和情感冲突所达到的审美高度,它所引发的重大思考和重大影响是任何虚构作品难以企及的。它在历史逻辑和历史人物的情感中找到最充分的戏剧逻辑,通过高度审美化的发现,让我们感受到了历史事件的重大震撼力,让我们发现了历史人物的巨大魅力,在历史与审美两个维度形成了完美的架构,从而使我们产生了沉浸的观感和深入的思考。
——王浩(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电视剧项目部副主任)
陈独秀李大钊形象是迄今塑造最成功的
《觉醒年代》是三十年来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发展史上少有的标志性、标杆性、典范性的作品之一,是高峰之作。
一是《觉醒年代》在用艺术形式展现历史方面,做出了新的探索和呈现。该剧没有任何说教,而是通过大量的艺术描写,生活化、艺术化地揭示了当时中国面临的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面临的民族危亡、人民群众生活极度困苦的危机情势。看完《觉醒年代》之后,所有观众都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历史的必然,是中华民族伟大的选择,中国共产党在“一大”提出的奋斗目标、革命目标是当时救亡的最好出路。
二是《觉醒年代》是真正以人物为中心的叙事型文艺作品。《觉醒年代》对革命领袖的刻画很高级。陈独秀和李大钊的形象是迄今为止塑造的最成功的,胡适、蔡元培、赵纫兰等人的塑造,短期内无人超越。
三是《觉醒年代》是尊重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规律、文史双修的成果。文史双修是做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必备前提。这个剧筹备七年,所有的资料都经过反复研磨,不是临时抱佛脚能写出来的剧本,它以对历史的敬畏和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把握好了历史底蕴和艺术呈现,凸显了艺术之大和思想之深,表现出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遗毒之深,启蒙多么有必要,也展现了立体多面的形象。
——李准(中国文联原副主席、著名文艺评论家)
印证了中华美学精神的魅力
《觉醒年代》是党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领导文艺工作不断创新的一次成功实践,是影视工作者和党史工作者联袂学习、领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精神的丰硕成果,是中国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的一个标志性的、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作品。
《觉醒年代》的创作实践是我们党在新时期领导文艺工作的一次创新、一次成功的实践。《觉醒年代》实现了对题材资源的最佳配置,编导演、服化道、摄录美的优化组合,实现了强强联合,然后在党的领导下,由党史专家、文献专家、艺术家共同进行审美创造,把“觉醒年代”的价值发掘了出来。《觉醒年代》给了文艺工作者一个重要启示,那就是——人民的文艺工作者、人民的艺术家,只有把艺术追求和审美好恶自觉地融进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的伟大历史潮流中,才会真正有大出息。
《觉醒年代》的创作思维是托物言志、寓理于情,审美宗旨是形神兼备、意境深远,这都印证了习近平总书记讲的中华美学精神的魅力。《觉醒年代》坚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摆脱了长期制约我们的二元对立思维,对镜头下的历史人物,坚持了实事求是,所以,人物就变得有意境了。比如辜鸿铭,这部戏既表达了他在那个时代守旧的一面,又写出了他作为一个大学者的中华文化精神。总的来说,这部剧具备了三样东西:精神高度、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仲呈祥(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文联原副主席、著名文艺评论家)
“史诗”风格,有史又有诗
《觉醒年代》是在四十年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经验的积累和优秀传统继承发扬的基础上,成就的高峰、精品之作。一是宏大叙事。《觉醒年代》在革命历史题材中有最宏大的叙事、最宏大的历史视角和历史场景,而在宏大叙事中又加入了细腻的个人命运叙事。二是纪实手法。《觉醒年代》之所以让人耳目一新,关键在编剧就是党史专家,坚持史实做得更扎实。现在革命历史题材要克服的比较尴尬的创作困境,就是懂党史的人不会写戏,会写戏的人又不大懂党史。三是史诗风格。所谓“史诗”风格,要有史,还要有诗。革命历史题材创作在一段时间中,过度拘泥于史实的真实准确,忠实地还原,而在诗性上做得不够,“史有余而诗不足”。《觉醒年代》的成功就是在对已有经验的继承和把握上,努力做到“守正创新”,把传统跟经验很好地消化和继承,在此基础上有创新,这是它的成功之处。
——李京盛(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
实现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的重大突破
《觉醒年代》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创作的重大突破。首先是题材上的突破。五四新文化运动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这段历史的复杂性、丰厚性,使得我们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能够去正面发掘这个题材。选择这个题材创作,有非常强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勇气。《觉醒年代》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的重要创新。《觉醒年代》防止了跟核心事件没有直接关系的假类型化处理,避免了一部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存在的伪戏剧性。该剧像马克思总结的莎士比亚戏剧的美学原则和创作方法那样,按照现实的本来面目再现现实,通过对特定环境中人物的真实描写揭示时代的本质。
——尹鸿(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教授)
对思想史的表达尤为突出
《觉醒年代》对思想史的表达、对这些人物的从思想深处到精神高处的转变和成长过程的呈现尤为突出。觉醒之前有思考,有思考才有觉醒,有探寻有求索,最后才能笃定自己的理想和信仰。但思想的艺术表现又是有难度的。这部剧在思想史表达方面有所创新,革命先驱的精神轨迹在这部剧的呈现非常准确、非常精彩。一是通过激烈的争论和争辩来表达思想。二是通过激情澎湃、慷慨激昂的演讲表达思想。还穿插了对一些文章的诵读。表达思想的艺术处理方法能看出主创的匠心。
——袁新文(《人民日报》文艺部主任)
从文化觉醒、民族意识觉醒到信仰觉醒
《觉醒年代》一是填补了党史的创作空白,二是通过人物的情感世界和对精神世界的开掘来叙事。比如说,陈独秀送儿子去法国,可能没有这样的史实,但艺术虚构的这个情节和史实浑然一体,逻辑顺畅,非常成立。这个桥段中穿插了陈独秀的两个儿子几年以后相继赴刑场光荣牺牲的画面,在新媒体里可能是传播最多、最广泛的片段,也是打动青年观众最深的一个情节。再比如,周树人写完《狂人日记》后,满含热泪在稿纸上写下鲁迅二字,我看到这儿也泪流满面,这是鲁迅用蘸着血和泪的笔,写的第一部白话小说,直击当时社会吃人的礼教。这些都是艺术创作,通过人物细腻的情感表现,通过人物的思想和他们的精神轨迹,给我们呈现了那一代先进知识分子、革命先驱这些大写的人和充满了烟火气的人的完满结合。三是在艺术层面牢牢抓住“觉醒”二字推动剧情。第一阶段的觉醒是文化觉醒。第二阶段的觉醒是民族意识的觉醒。第三阶段的觉醒是信仰的觉醒。四是《觉醒年代》第一次以大量的象征手法丰富了镜头语言,使镜头语言和人物的思想、人物的内心世界形成互文,提升了此类电视剧的整体艺术水准。
——高小立(《文艺报》艺术部主任)
促成当下中国文化景观的觉醒现象
在我印象中,该剧获赞最多、泪目最多的,是投射出的属于中国人精神气质的君子之风与铮铮铁骨。在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蔡元培、胡适、鲁迅、周恩来、辜鸿铭、黄侃等人物群像里,有中国人向死而生的最优美、最宏壮的精神信仰。这所有的一切在实践层面创造出的杰出的艺术感召力及引发的观众赞叹一起,形成了当下中国文化景观中的觉醒现象。几乎所有的荧屏观众,特别是90后、00后一代都不约而同感到了,我们的前辈心中有理想,眼中有光。从大众接受的层面验证了百年中国的合法性,以及建党百年和中国道路的正确性,这也正是《觉醒年代》最大的底气。
经常有观众情不自禁地发出“谢谢你们”的弹幕。这些观众既是在致敬百年前的先驱者,更是在感谢《觉醒年代》这部笔力千钧、有神韵的千古好剧。《觉醒年代》的先驱者已然载入史册,《觉醒年代》也将如此。
——李道新(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采写/新京报记者佟娜
(责编:vha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