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醒年代》热播 《新青年》同人编辑的不同人生

日期:02-22
觉醒年代新青年

电视剧《觉醒年代》中的李大钊和陈独秀。

电视剧《觉醒年代》中的李大钊和陈独秀。

在央视一套播出的电视剧《觉醒年代》,以1915年《青年杂志》问世到1921年《新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为贯穿,展现了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建立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讲述了觉醒年代社会风情和百态人生。

1915年9月15日,《新青年》在上海创刊,初名《青年杂志》,次年改名《新青年》。直到1917年1月由沪迁京,《新青年》一直由陈独秀主力撰写、个人编辑。

1918年1月,在陈独秀、胡适、钱玄同、刘半农四大文学改良运动“台柱”的联合推动下,由陈独秀一个人主编的《新青年》从第四卷第一号起开始转型为由六名北大教授轮流编辑的同人刊物。即同人之间志趣相投、目标一致、自由结合、分工合作、无偿供稿、轮流编辑。《新青年》也正式由一个安徽籍编辑人作者群主导的地方性刊物,转变成以北大教授为主体的全国性刊物,并与北京大学相结合,形成了“一校一刊”的新文化运动主阵营。

作为同人刊物出版的《新青年》共有四、五、六三卷,起于1918年1月,止于1919年11月。第四卷共六号的轮值编辑,依次是陈独秀、钱玄同、刘半农、陶孟和、沈尹默、胡适,出版时间为1918年1至6月。第五卷共六号的轮值编辑,依次是陈独秀、钱玄同、刘半农、胡适、沈尹默、陶孟和,出版时间为1918年7月至12月。第六卷共六号的轮值编辑,依次是陈独秀、钱玄同、高一涵、胡适、李大钊、沈尹默。后来加入的李大钊和高一涵,接替了预备出国的刘半农和陶孟和。由于五四运动爆发及陈独秀被捕,第六卷的出版时间相对拉长,从1919年1月延展至11月。

五四运动后,《新青年》同人内部出现了主张谈马克思主义、十月革命和主张谈实际问题和实用主义的分野。学术与政治的殊途使得同人最终走向分裂。1920年2月,随着陈独秀离京南下,《新青年》从第七卷起重新回到陈独秀一人主编的状态。

《新青年》改同人刊物不仅是出版界的一件大事,对新文化运动的进一步深化发展也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编辑同人各有所长,互为补充,运用极强的组织能力和个人号召力将新文化运动的支持者团结在《新青年》周围,并以此为阵地,向旧传统、旧道德发起猛烈攻击。同人时期虽然只有短短三卷,却堪称《新青年》的黄金时期。“易卜生号”“戏剧改良号”“马克思主义”各大专号相继推出,《建设的文学革命论》《狂人日记》《本志罪案之答辩书》各大名篇陆续刊发,思想碰撞、火花激荡,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新青年》同人编辑生平简介]

《新青年》的同人编辑前后总共有八位,按照轮值编辑顺序依次是:陈独秀、钱玄同、刘半农、陶孟和、沈尹默、胡适、高一涵、李大钊。

《觉醒年代》热播 《新青年》同人编辑的不同人生

陈独秀(1879-1942),字仲甫,安徽怀宁(今安庆)人

新文化运动主将、《新青年》创刊人、“思想界的明星”、“五四运动的总司令”,早年留学日本,1917年1月受聘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新青年》第四卷第一号、第五卷第一号、第六卷第一号轮值编辑。五四运动后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发起成立上海早期共产党组织,是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和早期领导人。1942年5月病逝于重庆江津。

《觉醒年代》热播 《新青年》同人编辑的不同人生

钱玄同(1887-1939),字德潜,号疑古,浙江吴兴(今湖州)人

章太炎的得意门生、训诂学大家,“两弹一星”元勋钱三强之父。早年留学日本,1915年起受聘为北京大学教授,《新青年》第四卷第二号、第五卷第二号、第六卷第二号轮值编辑。积极为文学改良运动“摇旗呐喊”,主张“国语运动”,推行汉字改革,起草了第一批“简体字表”。1939年因右脑部溢血病逝于北京。

《觉醒年代》热播 《新青年》同人编辑的不同人生

刘半农(1891-1934),名复,江苏江阴人

文学家、语言学家,编译风格老练忠实,1917年起受聘为北京大学教授,1920年赴英国留学,1924年回国。历任中法大学国文系主任、辅仁大学教务长、北平女子大学女子学院院长等职。1934年7月染病逝于北京。

《觉醒年代》热播 《新青年》同人编辑的不同人生

陶孟和(1887-1960),原名陶履恭,祖籍浙江绍兴

社会学家、哲学家,早年留学日本、英国,1914年起受聘为北京大学教授,《新青年》第四卷第四号、第五卷第六号轮值编辑,中国社会学近代研究体系奠基人之一,长期领导组织社会学、经济学调查研究工作。1949年9月,陶孟和以“特别邀请人士”身份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并被选为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10月19日,被中央人民政府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此后一直领导中科院图书馆工作。1960年4月突发心脏疾病逝世于上海。

《觉醒年代》热播 《新青年》同人编辑的不同人生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祖籍浙江湖州

学者、诗人、书法家、教育家,早年留学日本,1913年起受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后任教育部大学委员会北平分会委员、河北省教育厅厅长、北平大学校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上海市人民委员会委员、中央文史馆副馆长等职,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1971年病逝于上海。

《觉醒年代》热播 《新青年》同人编辑的不同人生

胡适(1891-1962),字适之,安徽绩溪人

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早年留学美国,1917年起受聘为北京大学教授,《新青年》第四卷第六号、第五卷第四号、第六卷第四号轮值编辑。后任中国公学、北京大学校长,1938年任驻美大使。1962年病逝于台北。

《觉醒年代》热播 《新青年》同人编辑的不同人生

高一涵(1885-1968),原名永浩,别名涵庐,安徽六安人

早年留学日本,1917年起受聘为北京大学教授。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南京大学法学院院长兼政治系主任、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等职,第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1968年病逝于北京。

《觉醒年代》热播 《新青年》同人编辑的不同人生

李大钊(1889-1927),字守常,河北乐亭人

革命家、思想家,早年留学日本,1918年起受聘北京大学,先后任图书馆主任、史学系、经济系教授,《新青年》第六卷第五号轮值编辑。领导成立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发起成立北京早期共产党组织,中国系统接受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并主张向俄国十月革命学习的第一人,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革命的播火者,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1927年4月6日被奉系军阀逮捕,28日于北京慷慨就义。

《新青年》同人的结合,不仅有共同的学术旨趣,还有相通的思想基础。同人们各展所长,将新文化运动迅速地推向全国,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性思想解放运动。同人们各自的人生,也如《新青年》杂志本身,几经流变,书写出不同的篇章。

本版撰文/谢艾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编研部)

(责编:珞小嬜)

成开年网剧小爆款 《赘婿》一靠“爽”二靠“甜” 电视剧控评涉嫌违法!容不下差评才是最大的差评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