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乔英子想上南京大学天文系”的视频在朋友圈刷屏,该视频来自东方卫视热播剧《小欢喜》中的片段,同时乔英子的原型也曝光,正是中山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副教授胡一鸣。开播以来,网友都盛赞该剧强烈的“真实感”和“当下感”。13日,扬子晚报记者分别采访了《小欢喜》导演汪俊[微博],以及原著作者鲁引弓,他们都向记者证实,剧中人物和故事情节,90%都有原型。
扬子晚报/扬眼记者孔小平
人物和剧情90%有真实原型
剧中乔英子爱好天文,想考南京大学天文系,但母亲宋倩规定她只能考北大清华,家庭大战一触即发。记者从南京大学获悉,乔英子的原型确实就是中山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副教授胡一鸣。2007年,上海崇明中学毕业生胡一鸣在高考志愿表上只填了一个志愿:南京大学天文系,他最终考上了。2016年2月11日,美国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宣布,发现了引力波,胡一鸣就是科研团队中的一员。
在记者的采访中,汪俊和鲁引弓都告诉记者,人物和剧情90%来自真实原型,所以经得起观众考验。当年带着《小欢喜》的命题,鲁引弓在浙江和上海等地采访了10多所中学300多个家庭。虽过去了这么久,媒体人出身的鲁引弓仍感慨:“我之前在报社工作,常与教育条线打交道,总以为自己对学生对校园很了解,其实中国发展太快,当代家长有一个困境是教育经验跟不上!这种情况下甚至与孩子沟通都难。”
“我曾看着老师同童文洁这样的家长说‘你们真难’。当下高三孩子的父母四五十岁,正在职场大环境中面临转型。我刚工作时那些四五十岁的前辈记者凭借经验成为行业中的资深人士。”鲁引弓说,而如今,中年人跟90后95后在同一起跑线打拼,同时还要面对孩子的学业……所以剧中生动体现了亲子关系、职场困境是中年家长不可割裂的共生问题。
《小欢喜》不渲染焦虑
鲁引弓表示当时采访学校和家庭的一致感受是,面对高考,学生、家长和老师都焦虑,“但《小欢喜》不渲染焦虑,这是创作前我们就达成的观点。我们要从纠结着的高考家庭中去寻找一些世界观和方法论上的‘小小欢喜’,从苦中找到解开问题的钥匙,给大家温暖一下。”
300多户家庭采访后,他归纳出了剧中严母慈父、离异父母、空降父母等三组家庭,“其实这每一组家庭就是现实中五六个典型家庭的整合。”比如宋倩与乔英子这对母女的“恋人式控制关系”有一定普遍性,他接触的案例中,有位母亲规定,以上海为圆心,到南京、到杭州为半径,女儿只能考这个圈里的大学。而且在剧中更具象了书中的窒息感,乔英子的房间不仅安装了隔音海绵,还在卧室与客厅相连的墙上开了一个长方形小窗,方便宋倩随时查看英子在卧室的动态,网友将此房间比喻成“一个惊悚的金鱼缸”。
另外还有个案例,因为嫌母亲烦,孩子一个月都不跟她说话,母亲怕孩子得忧郁症就去配药,可是又担心有副作用,就让老公先“试药”,高考结束后,母亲回到家,看到孩子做了一桌子菜来跟她和解,母亲顿时泪流满面。这些细节被鲁引弓用到了宋倩母女身上,“别看剧里陶虹[微博]、海清[微博]这么强势,其实脆弱着呢!这就是温暖的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小欢喜》不是那种苦大仇深求情感代入的剧情,而是用喜剧形式来积极消解高考焦虑。鲁引弓表示,小说和电视剧的功能不同,大家累了一天下班回家看电视,需要以喜剧的场景来进入剧情,因此《小欢喜》也是一个带着眼泪的微笑。
“四小”将成就“教育四部曲”
那《小欢喜》要传递什么?或者起到什么作用呢?导演汪俊告诉记者,不是要解决什么问题,或提出一个观念,《小欢喜》只是呈现现实,让大家自己去悟去讨论。因为教育理念见仁见智,特别宽泛,希望《小欢喜》能够缓解焦虑,抚慰人心。或许对子女尝试多元化教育,才能真正放下焦虑:适合自己才是最好的。
另外,鲁引弓也透露,这次与黄磊[微博]等联合打造的“教育四部曲”除了《小别离》《小欢喜》,还有聚焦补习班的《小舍得》和聚焦离异家庭的《小痛爱》,后面两部也在启动制作了。
(责编:珞小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