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牛犇一年拍七部戏 热爱表演坚持半夜过台词

日期:06-11
牛犇党员再见少年

牛犇

牛犇

6月的一天,中共预备党员牛犇转正了。

“去年跟大家一起宣誓的场景,还历历在目呢。”那天,83岁的电影表演艺术家牛犇完成了人生的一件大事,他和上影集团的青年党员们一起庄严宣誓,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来,他收到了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写给他的信,总书记勉励他发挥好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继续在从艺做人上为广大文艺工作者作表率。

“这一年我又拍了七个戏,电视剧《遍地书香》《老酒馆》《弯弯的大湾》,电影《如是你闻》《再见少年》《歌带你回家》《不老年华》……”牛犇兴致很好地跟记者聊起日常的拍摄和生活,“我没有经纪人,也没有助理,就是自己去剧组,夜里背词,早上起来拍戏,拍完回上海,有时候也挺辛苦的,毕竟年纪不小了。但是我想,我要对得起习总书记对我的要求和期望,我得多拍戏,拍好戏。”

为吃饭去演戏

牛犇是天津人,父母早亡,大哥带着他和妹妹在北京讨生活。住在同乡大院,生活十分贫困。“后来我大哥学会了开汽车,进了中电三厂(北影厂前身),他每天开车接送演员化妆拍戏,我就帮大家跑个腿买个东西,演员晚上出去我还帮着照看小小孩。他们给我一块饼干,我就很高兴了。”

牛犇说,自己从没想过当演员,家里往上数三代,“就是八代也没有文艺工作者呀”,但或许他就是与电影有缘。当时三厂要拍电影《圣城记》,片中需要一个村童,谢添就把牛犇推荐给沈浮导演。沈浮见他有灵气,便很喜欢。“当时生活很苦,没吃过一次饱饭。我真的是为了吃上饭,去拍的第一部电影。”

《圣城记》正式开拍,牛犇演的村童名叫小牛子。这一演,就是74年。牛犇告诉记者他原名张学景,当时电影界演员单名很多,他就让谢添帮着改个名字。谢添说:“咱们平时都叫你小牛子,干脆再加上三个牛,叫牛犇吧!”

解放后到上海

新中国成立了,牛犇也再不是那个吃不上饭的小牛子了。解放后,谢添一声召唤,牛犇先从香港回到了北京,参加电影《龙须沟》的拍摄。拍完《龙须沟》又回到上海,成了上影演员剧团的演员,一直拍戏至今。“选择上海,就是因为我有很多好朋友当时都来了上海,我想跟他们一起工作。”上个世纪中叶,金焰、赵丹、白杨、刘琼、张瑞芳、孙道临、秦怡等一大批国宝级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齐聚上影演员剧团,可以说星光熠熠。

“我最敬佩的电影人是谢晋,他拍戏时真的是呕心沥血,精益求精。”但牛犇也说自己一直忘不了赵丹对他的教诲。赵丹常常鼓励牛犇:“小牛子,最近这个戏演得不错,很真实,很动情,让我也感动了。”1957年在拍《海魂》时正好遇到评级定薪,当时牛犇闹情绪感到自己定级太低。赵丹语重心长地对牛犇说:“演好戏是主要的,不会因为你的级别高低而定你的戏好戏坏。观众喜欢一个演员不是因为你的级别,而是你的戏演得好不好。别闹情绪了,好好演戏才是最主要的,有些事一定要看得淡一些,小老弟记住我的话。”这席话牛犇终生难忘。

70多年的演艺生涯里,牛犇演过几百个角色,牛犇说自己从来是配角,但不管戏多戏少,无论台词多少,哪怕没有台词,他都会开机前琢磨好人物性格,“我现在出去拍戏,还是半夜起来要把台词过一遍,甚至两遍,不要第二天到了片场浪费别的演员和导演的时间,人家叫你一声‘牛老师’,我也不好为人师,但是得对得起这份尊重,起码要对得起‘演员’这两个字。”牛犇说,七十多年过去了,对表演的热爱和敬意丝毫没有减少。

八十四还很忙

“我这就要出发去北京,跟陈宝国[微博]他们合作的《老酒馆》后期配音还没有做完。”采访时候,牛犇说起手头的工作,精神头很足。问他经常飞机、高铁再倒换汽车好几个小时才能赶到拍摄地,会不会觉得辛苦,老人想了想说:“也是有点累的。精力肯定不如从前了,但去年收到习总书记给我写的信,我就想,哪怕我走不动,哪怕没了力气,我也有责任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为剧团、为上影、为观众、为时代出好作品。今天我还这样想。”

其实这一年,这过去的十年,甚至更久的时间里,牛犇都是这样做的。他几乎每个月都有工作,每年都至少参与一两部电影的拍摄,去年更是一下子参演了七部电影电视,“但我更看重的是质量,每部戏找我,我都要先看剧本。”入党宣誓那天,牛犇说,“从今以后,每当我要接一个剧本,有社会效益的,我去演,不管你给我多少酬劳或者是不给我酬劳。只要对我们社会有贡献,我就去。如果没有,我跟以前一样,无论怎样,都不会去。我过去是这么做的,今后我更要这样做,因为我有了责任。”如今转正了,党员牛犇说他肩上的责任更重了。

(文/记者孙佳音)

(责编:珞小嬜)

回望壮丽岁月 上视节举办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主题展 佟丽娅新剧角色被指三观歪 片方:网传人设不属实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