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少女是目前国内最火的女性偶像团体
刚过去的2018年,《偶像练习生》《创造101》的火爆,捧红了蔡徐坤、杨超越为首的一批新晋偶像,造成国内流量番位大洗牌。同时,NINE PERCENT、火箭少女101组合的横空出世,让很多人定义这一年为“偶像元年”。但随之而来的是,因为这些偶像团体后续发展规划的不确定性和混乱,也带来不少质疑声,对这些偶像及其团体能走多远持怀疑态度。
新京报记者专访曾制作过《超级女声》《快乐男声》《明日之子》等综艺节目,李宇春、华晨宇、毛不易等偶像背后的推手龙丹妮。龙丹妮坚定地认为:偶像永远有市场,但竞争更激烈了。目前,偶像产业的每个环节都不专业,既是提供了很多机会的“好事儿”,又是巨大挑战。
变化
自媒体时代产业更蓬勃
新京报:从最初接触偶像产业到现在,在你眼中,这个产业经历了哪些变化?
龙丹妮:我觉得没有本质变化,只是技术推动了偶像产业的发展。最早我们通过看电视剧、电影,或者看春晚来发掘偶像,到2000年初,从真人秀中涌现了一批偶像,而真人秀的最原点是像《超级女声》这样的项目。从2005年到今天,短短十余年之间,你可以看到,现在已经完全不是传统媒体的天下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所谓的流量、偶像,基本99%来自移动互联网,所以我觉得,本质上对偶像的理解、崇拜,从来没有改变,改变的是技术。自媒体的时代更加可能造就这个产业的蓬勃,比如说十个亿的市场,可能变成了一百个亿的市场。这个情况更加督促我们,其实不是市场更好了,而是竞争更激烈了,那怎么用专业的方法去面对接下来的这个市场?才是我们要思考的。
寒冬
别说寒不寒做好基本东西
新京报:近两年对于偶像的挖掘培养有哪些操作流程上的转变?
龙丹妮:我觉得现阶段需要的是逐步实现这个产业中每个环节的专业化。比如说找人。我们公司关于找人有一本法典,怎么找?找到以后该做什么?有一二三四五条法则。之后的训练、出道,又有不同的法典。接着出道完,第四步,就是产品的研发再升级,因为不可能说一夜爆红之后就不做了,我们做任何一个产品都需要它能够延续至少十年。但是我从创业到今天,最大的感触就是我发现几乎每一个“眼”都是空的,每个环节都不够专业。我觉得这可能是好事儿,还有这么多机会,但又是巨大的挑战,因为你做不好,肯定有别人做。很多人都在说这个产业是不是寒冬,我倒是认为,先别说寒不寒,我们连自己最基本的东西还没有做好。如果把基础打好了,就有可能生存,生存没有那么难。
音乐
偶像80%应出身音乐
新京报:从“超女”、“快男”到“明日之子”,你的艺人培养路径为什么始终围绕着“音乐”?
龙丹妮:音乐是我们公司的DNA。如果我们不做音乐了,那谈什么潮流文化?根本谈都不要谈了。只有音乐能将全世界的年轻人无障碍地连接起来。真正的偶像,80%,应该诞生于原创型音乐偶像。为什么?因为音乐是最能表达真实态度的载体,电影明星更多的是表演别人,但偶像的意义是给年轻人带来对这个世界的态度,对这个时代的思考。通过什么呢,只有通过自己的创作,通过自己创作的音乐。
唱衰音乐行业的声音一直没有停过,但移动互联网和移动支付正在改变年轻人的购买习惯,音乐可见到、可分享、可售卖的时代已经来了。
出圈
圈层偶像可能不想出圈
新京报:你曾经提过现今更多的是圈层偶像。但现在有很多人在讨论出圈的重要性。
龙丹妮:第一,圈层偶像是很真实的存在,因为确实随着技术的发展,使得某一圈层的人能够聚集在一起;第二,新型的售卖方式使他们在这个圈层能够生存。所以我觉得他们不在乎要不要做大众偶像,因为可能做大众偶像需要切割某一部分他们不想去掉的东西,但这并不代表他能不能出圈,这不是他能左右的。有的人可能愿意出圈的原因是在于更红,更赚钱,那是另外一个逻辑。
采写/新京报记者 杨畅
(责编:冬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