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卿在《朗读者》
本文转载自中国青年报,原标题为“董卿:做《朗读者》跟种地差不多,好种子保收成”,原作者为蒋肖斌。
北京的隆冬,寒风刺骨,但挡不住粉丝的热情。一袭白衣的董卿,所到之处,排成U字型长队的年轻人纷纷举起手机,尖叫“回头啊”“往这边走啊”,场面热烈不亚于明星见面会。1月15日,《朗读者Ⅱ》新书发布会在国家博物馆举行。
《朗读者Ⅱ》2018年8月收官,2019年1月出版同名书籍。“它很像南方的水稻,一年有两次收获的季节。”董卿说,“其实细想,做节目的过程跟种地的过程也差不了多少。我们从头一年的冬天就要开始选种子,像薛其坤校长、贾樟柯导演,这都是优质种子,他们能够保证我们的收成。只不过种子是稀缺资源,有时候不太好请。”
在“故乡”一期,嘉宾之一是贾樟柯。为了请贾导,节目组从2017年就开始联系,一直未果。2018年1月3日,董卿清楚地记得这个日子,“实在按捺不住,自己给他发了一个短信”。
当时贾樟柯正在拍《江湖儿女》,非常忙,短信偶尔回,大部分不回。“这时候我要忘记自己是一个女性——还是一个不错的女性,就算他不说话,对我也是一种回应。”董卿的团队也很配合,隔三岔五地通风报信,“贾导的电影拍完了”,赶紧发“贾导,祝贺电影杀青!撒花”;“贾导今天生日”,赶紧发“贾导生日快乐”…… 2018年6月1日,贾樟柯终于坐到了董卿的对面。
这样的故事太多,但董卿回想起来很幸福:“当贾导站起来轻声细语地说‘我好像很久没有这样敞开心扉了’,当毕飞宇说‘两个多小时了吗?我觉得我只说了20分钟啊’,当张院士走的时候握着我的手说‘董卿,这个过程太愉快了’,我觉得很值得。”
贾樟柯来到了新书发布会现场,他郑重解释:“我确实是一个非常不好的朗读者,当时压力非常大,一是在拍片,工作很忙;二是我一直有顾虑,我讲话有山西口音,怕上《朗读者》,这个普通话不过关。但自从上完《朗读者》,我就爱上了朗读,前一阵子还参加了诗歌朗读会,希望大家能原谅我的山西口音。”
清华大学副校长薛其坤也来到现场,他笑言:“以前我基本不看电视,现在我的手机上存了《朗读者》很多视频,烦躁的时候、没有灵感的时候就看一看。”
董卿觉得,《朗读者》的意义在于能够“见人”,“所有艺术创作里,最触动人心的就是人,没有什么比这个更宝贵”。
不久前,薛其坤凭借“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实验发现”,获得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在《朗读者Ⅱ》中,科学和文学如何巧妙对接是要突破的难点,到最后,科学家都展露出了他们最真实、最可爱的一面。董卿说:“我们谈了‘量子反常霍尔效应’,但大家记住的是薛校长很萌地举起咖啡杯,‘小董,干一个’,然后问我,‘小董,生鱼片吃过吗’。”
作为制片人,董卿做《朗读者》第一季和第二季的心态不同,“如果说第一季是无知者无畏,那第二季就有顾虑了——会不会还有那么多人喜欢?万一不那么好怎么办?”直到有一天,96岁的“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来到节目现场。
96岁的吴老每周还有专家门诊,甚至每周还为病人开刀。在他80多岁的时候,也已经是泰斗级专家了,他遇到一个21岁的武汉姑娘,肝脏上长了一个海绵状血管瘤,大得像一个小球,肚子都隆了起来。因为难以保证安全,没有一个医院和医生愿意为她开刀,吴孟超是这家人最后的希望。没想到,吴孟超很快安排了手术。跟随吴孟超多年的一位助理说:“这个手术您也敢接?弄不好您晚节不保。”吴孟超说:“我的名誉算什么?我的名誉和她的命比,哪个更重要?治病救人是我们的天职。”
董卿听到这个故事很受震动:“一个德高望重的耄耋老人,能够如此坦荡地对待这些身外之物。更何况我们年龄只有他的一半都不到,我们又何必为了很多纷纷扰扰的外界因素去束缚自己呢?”
《朗读者Ⅱ》全书共收录62位朗读者的深度访谈,并新增“走进朗读亭”和“导演手记”板块。在600天内,近5万人次走进朗读亭,留下了4000小时的朗读素材,“走进朗读亭”收入了普通人的真情朗读,“导演手记”则展现了台前幕后不为人知的故事。《朗读者》第一季同名图书已与俄罗斯、德国、印度等6个国家的出版社签订了8个语种的版权合作协议,在未来一两年内出版。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蒋肖斌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