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最大的娱乐新闻,可能就要数吴亦凡新专辑《Antares》在iTunes上的奇遇了。这个事件引发了关于流行音乐中的商业伦理、中美音乐欣赏口味的差异以及中国流行音乐整体水准的讨论。似乎每个人都能借着这个话题聊上几句。
由于美国著名歌手Ariana Grande的新单曲《ThankU,next》在iTunes单曲榜单上被《Antares》中的歌曲挡在了身后,她的经纪人发布了一条推特表达不满。推特中,他将Ariana称为“the real deal(有真东西)”。在他们看来,歌手还是应该有唱歌水平,才算是“真东西”。这虽然听上去是句废话,但实际上也透露出美国流行音乐工业的某些价值取向。
在“流行歌曲”范畴里,首要的元素就是歌手的声音表现(Vocal),歌手之所以在一张流行音乐专辑中占有核心的地位,并且获取最多的报酬,还是因为他的人声为作品赋予了灵魂,这是任何高水平的制作都无法替代的。当然,欧美听众重视的声乐表现,除了Ariana Grande这样高亢入云的类型之外,也有Dua Lipa这样虽然机能有限,但一张口就能把空气变暧昧的类型。
歌手演唱的风格可以是多样化的,但有一点——必须要能把情绪很好地传达给观众。即使是偶像组合出身的Camila Cabello,也具有这样的能力。我们往往觉得欧美歌手唱歌时更加深情一点,但这一点点的深情却是音乐人口基数和音乐教育水平的差距所造成的。中国的声乐审美更多时候还停留在“唱得真高”“音量真大”和“长得真好看”的层面。一些偶像歌手的音乐作品虽然得到了高水平的制作,但他们平淡苍白的声音表现在欧美听众看来,或许确实乏善可陈,所以他们也不能理解为什么这些歌曲会突然出现在一个很显眼的位置。
其次是对“销量”这个词汇的理解。对于消费者存在着长期、固定的音乐消费习惯的美国唱片工业来说,谈论一张唱片的销量时,我们谈论的是有多少人购买了这张专辑,从而可以推导出这张专辑的社会影响力,从而了解到这位歌手的音乐触动了多少不同的心灵。通过销量统计的榜单,其本质在于告知大家最近是哪一首歌收获了很多人的喜爱,推荐你来听一听。但对于规则和共识都很不健全,甚至10年前还濒临崩溃的中国唱片市场来说,这就只单纯代表了交钱购买的次数,而完全无所谓这个钱是由多少人、由什么人支付的。这就导致在商业伦理和榜单成绩的可信度上,两国听众的一些不同理解。
而这种理解的不同,也就直接导致了美国存在着有公信力和权威性的榜单,而中国没有。2016年,当美国最受认可的榜单机构Billboard进入中国时,也曾试图在中国复制自己的成功,但各大音乐平台不透明的播放数据和颇具弹性的销售数据令他们束手无策。而音乐平台自有的榜单则更加近乎于广告位。近两年来国内歌手的音乐作品屡次出现在国外榜单,也正体现了国内榜单公信力薄弱的尴尬境地。
中国音乐产业正处在有史以来产值最大、花样最多的光景。放眼望去——流行、摇滚、民谣、说唱、电子、偶像音乐都在蓬勃地发展,音乐节目比比皆是,live house里面总是有观众,刮中彩票一夜爆红的概率也并不小。
诚然,华语音乐的快速发展有目共睹,也有一定的健康度,直接的佐证就是很多细分音乐门类都得到了关注,并且有观众愿意为他们买单。但另一方面我们是否快要追上欧美音乐的水准了呢?恐怕还是需要一些年头。
中国音乐从80年代的现代化以来,一直在以惊人的速度追赶欧美的脚步,这一点是不可否认的。但有些东西,我们可以直接拿来,并以我们的聪明才智加以学习甚至进行一定程度的发展,比如制作和演奏的技术和理念。
从90年代唐朝乐队毫不逊色于国外乐队的扎实技术,到目前一些国内制作人比如谭伊哲和陈星翰等完全可以和欧美掰掰手腕的强劲实力,我们可以毫不脸红地骄傲一番。但另一些东西却需要更多的思考、实践、积累和等待。欧美音乐人几乎可以完全依靠市场,但中国音乐市场的繁荣却主要靠资本的注入。但很多“真东西”却是资本买不来的,它需要更多的时间和踏实的心态。
有一句美国谚语是这么说的:“Fake it, until you make it”意为“假装你能做到,直到你真的能做到。”这在讲究谦逊低调的中国人里可能不太有共鸣,但它仿佛成了华语乐坛的真实写照。
中国音乐产业发展到目前,可以说是世界比较前列的水准,虽然充满了模仿和吹嘘,有许多不怎么扎实的地方。但实际上“假装”也是一种目标的设定,而且由于要维持这种“假装”,中国的音乐人们也必须不断地努力来让自己的作品起码看上去不错。最终,这样的付出对于真的实现这种“假装”也是有帮助的。虽然目前中国的音乐还有欠缺,但在听着慢慢具有审美价值的歌曲长大的孩子们里面,或许有人真的具备着“真东西”。正如麦当娜同样充满了争议,却启迪了Ariana Grande。无论我们的成绩是好是坏,只要努力是真的,那么我们终会有“真的做到”的那一天。
优作(乐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