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果表明,微磨损多样性在中国东部(胡线以东)有所扩大,而在中国西部则没有。信用:IVPP
据中国科学院(张楠楠):20世纪,人口爆炸从16亿猛增至60多亿,对全球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大型哺乳动物食草动物,包括对栖息地变化敏感的大象和鹿等物种,在面对20世纪的这种变化时,相对而言几乎没有灭绝。
为了调查为什么这种原本敏感的哺乳动物群体在人类世的这一部分幸存下来,一个科学家研究小组检查了过去一个世纪中国最常见的体重超过20公斤(44磅)的大型食草哺乳动物的饮食。
“我们在这项研究中关注的物种目前拥有相当大的种群规模,并巧妙地适应了我们不断变化的地球。许多以前的研究集中在已经灭绝或濒临灭绝的物种如何不能适应重大的环境变化。
“相反,通过将我们的注意力转向这些‘成功故事’,我们旨在了解物种如何能够并且已经适应了一个人类主宰的星球。这项研究的主要作者、华东师范大学(ECNU)的杨洋和山博士说:“这一见解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有助于确保更多的物种能够与人类共存,共创我们共同的未来。”。
由ECNU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IVPP)的科学家领导的来自几个机构的不同合作研究人员小组在《生态学快报》上发表了他们的发现。
IVPP大学的Thomas Stidham博士说,为了了解饮食可能是如何改变的,“我们的研究小组记录并分析了牙齿微磨损细节的多样性,这些微磨损是大型食草哺乳动物牙齿表面保留的微观凹坑、划痕和其他损伤。这种微磨损损害与他们的饮食有关,他们食用不同种类的植物,导致牙齿表面积累不同类型和数量的损害。”
该团队收集了380个下颚标本的数据,涵盖了中国18种大型食草哺乳动物,涵盖了人类人口爆炸之前(19世纪80年代至19世纪10年代)和之后(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的时间。他们表示希望其他研究人员将这种方法应用于研究世界各地哺乳动物过去和正在发生的饮食变化。
对整个20世纪数百颗哺乳动物牙齿的统计分析揭示了中国东部饮食的显著变化,即沪宁线以东,那里是人口增长最多的地方。相比之下,中国西部,覆盖了中国大陆大约57%的土地,只有6%的人口居住,在同一时期,大型哺乳动物的饮食显示出最小的方向性变化。
他们的结果很能说明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西部的哺乳动物饮食保持相似,人口增长率较低,而经历了快速工业化和人口激增的中国东部的大型食草动物的饮食在同一时期显示出植物饮食的显著变化。
这表明,大型哺乳动物通过改变饮食,在中国东部土地使用和占领的巨大人类驱动变化中幸存下来。进一步的功能多样性分析表明,中国东部食草动物饮食的主要变化反映在种间差异的增加和种内饮食范围的扩大。这意味着与前人类世时代相比,食物消费的种类更加广泛。
此外,这些种间差异和种内饮食扩展的增量与采集样本地区的人口增长和土地利用变化显著相关。
这一重要发现表明,在中国,食草动物的饮食变化与人类引发的大规模土地利用转变之间存在不可否认的联系。随着人类改造土地用于农业、工业和居住,这些大型食草动物为了生存改变了它们的饮食。
“我们的发现证明了这些食草动物惊人的适应性。面对人类进步的无情进军,他们改变了饮食策略,这种灵活性可能是他们在这种快速变化的环境中恢复能力的基石,”该研究的通讯作者ECNU教授司兴峰说。
随着世界面临人类世时代的挑战,深入了解这些微妙的生态变化对于更好地保护和保存地球丰富的生命变得至关重要。
这项研究不仅增强了我们对大型食草动物和它们不断进化的环境之间微妙舞蹈的理解,也为未来的保护策略提供了宝贵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