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水域的中华白海豚数量在过去15年间下滑了80%以上

日期:12-20
香港水域中华下滑年间

香港水域的中华白海豚数量在过去15年间下滑了80%以上

带着一身粉红皮肤的中华白海豚(又称印太洋驼海豚),会利用回声定位来覓捕猎。但目前中华白海豚与其他动物,正饱受水下噪音污染之苦。PHOTOGRAPH BY ROLAND SEITRE,MINDEN PICTURES

香港水域的中华白海豚数量在过去15年间下滑了80%以上

一只中华白海豚跃出香港大屿山西侧的海面,远方还可见到往来的航运。PHOTOGRAPH BY WAYNE WU YING/ WILD WONDERS OF CHINA,NATURE PICTURE LIBRARY

据美国国家地理(撰文:PETER YEUNG编译:曾柏谚):香港的白海豚正被噪音污染淹没,海豚仰赖声音来社交与捕猎,而过去15年来在这个工业地区的嘈杂声中,海豚的数量下滑了80%以上。

香港周围有块嘈杂的亚热带海域:巨大的货轮川流不息;高速渡轮将匆忙的商务人士送往一栋栋高楼与会;沿海地带蓬勃发展永无止境。这里是地球上都市化最密集的地区之一。

与此同时,香港附近的珠江三角洲也是近2000条中华白海豚(Chinese white dolphin)的家园,它们可能是这个物种在世界上最大的离散族群(discrete population)。不过,根据保育团体世界自然基金会(WWF)所言,「严重人为干扰」正导致中华白海豚的数量逐年下滑。

世界自然基金会指出,香港境内的中华白海豚数量(主要栖息在大屿山以南的水域)在过去15年间,下滑了80%以上。

「人为噪音正在闷死中华白海豚。」世界自然基金会香港分会的鲸豚保育项目经理吴嘉怡(Doris Woo)说。

吴嘉怡及其团队自2016年起持续监测珠江三角州水域十几个地点的声学情况,发现噪音(包含螺旋桨的嗡鸣、海床钻探、拖网渔船等)缩减了中华白海豚高达45%的通信范围。

短暂喘息

中华白海豚别称「海洋猫熊」,栖息在近岸河口浅水域的它们,如今不仅面临猎物枯竭、栖地流失、水污染,以及船只撞击等威胁,愈来愈多关于噪音污染负面影响的研究也敲响了警钟。

中华白海豚仰赖声音觅食、社交与导航,巨大的噪音可能导致对声音敏感的它们听力受损甚至死亡。也正因如此,自2017年起中华白海豚与江豚(Indo-Pacific finless porpoise)这两种香港本土鲸豚,被国际自然保育联盟红皮书名录评为「易危」(vulnerable)等级。

世界自然基金会与研究组织Seamar、风格集团水下声学公司(StylesGroup Underwater Acoustics)、维多利亚大学,以及海威行有限公司(Oceanway Corporation Ltd)合作研究发现,在渡轮停止运作的COVID-19大流行期间,中华白海豚的觅食活动变得更加旺盛:相较于此前只能在8.5%的研究观测中看到觅食情况,这段时间有70%的研究观测都能发现觅食行为;社交活动也增加了近4倍。

无独有偶,新西兰的研究也发现在2020年3三月的封城期间,航道上的环境声级在12小时内下降了将近三倍,让鱼类与海豚的通信范围提升了65%。

「这个现象的规模与即时令人惊讶!」该研究的主要作者麦特.派恩说:「效益立竿见影。」

噪音之害

专家指出人们长期忽视噪音污染,2021年发表在《科学》(Science)期刊上的一篇回顾型文献在分析了500篇研究后发现,其中有90%的研究均指出过多的噪音对鲸鱼、海豹、海豚等海洋哺乳动物,以及五分之四的鱼类与无脊椎动物造成「严重伤害」。

「我们迫切需要改善噪音。」主导这篇回顾型文献的沙特阿拉伯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海洋科学教授卡洛斯.杜阿尔特(Carlos Duarte)说:「人们把所有焦点放在了气候变迁、过度捕捞、塑料,以及栖地流失上,而海洋声景所受到的威胁,却没有得到应有重视。」

杜阿尔特及其团队发现,随着海中「发声」动物的减少与人为嘈杂的增加,海洋声景正在改变。他们发现在过去50年间,主要航道上的船运低频噪音增加了32倍。

马里兰大学环境科学中心研究员本杰明.科尔伯特(Benjamin Colbert)指出,除了像是白海豚这样的明星物种之外,噪音污染的影响很可能扩及整个动物界。

科尔伯特说:「对于海豚、齿鲸、虎鲸这样使用回声定位、凭着声音来捕猎的物种来说,一个更加安静的海洋显然十分重要,但有太多物种根本没有被研究过。」而这个情况几乎适用于世上近3万种鱼类。

在海洋中,声音能比光线传播的更远,也因此广受从磷虾到魟鱼的各种生物爱用。座头鲸用地方方言唱着复杂的求偶歌曲;枪虾利用空泡塌缩的声波(震波)来击晕猎物;而科尔伯特正在研究的毒棘豹蟾鱼(Oyster toadfish),则会发出古怪的求偶声。

需要改变

最近一次与吴嘉怡共乘小型研究船时,她用手比了比55公里长的港珠澳大桥。耗资近6000亿新台币的港珠澳大桥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包含一条海底隧道及两座人工岛,在2018年启用后连接了香港、澳门、珠海三地共构粤港澳大湾区。而港珠澳大桥不仅在长达十年的施工期间造成了大量噪音污染,交通亦将回响传入海中。

「港珠澳大桥工程带来了如此庞大的破坏与干扰,」世界自然基金会香港分会的鲸豚保育项目经理吴嘉怡说:「但我们却还没能完全理解它的影响范围。而且事情只会愈来愈糟。」

当然,除非做出改变才有转机。世界自然基金会提出了几种噪音管理办法,诸如禁止在海豚栖息地施工、以自然为本的海岸重建、打击非法渔捞、限制渡轮航速与出航频率等。香港民意研究所(Hong Kong Public Opinion Research Institute)的调查发现,人们愿意为了保护海豚而负担较高的票价与旅行时间。

当然解决方案不只这些。船队已经开始进行电气化与装配高效螺旋桨,尤有甚者,利用气幕来替海底打桩作业降噪,或以喇叭播放健康珊瑚礁的声音吸引鱼群到退化的珊瑚礁定居。欧盟更在规章构架中订定了世界第一项致力于降低人为海洋噪音的目标。

但这些措施在香港可谓知易行难。香港进行中的开发计划包括一条93公里长的海底天然气管道,以及预计创造1700公顷土地的「明日大屿愿景」填海计划。

「我们是在跟大势做对,」吴嘉怡边从荡漾的中国南海水面拉起一个监听器边说:「但还有时间。」

杜阿尔特同意地说:「COVID-19替海洋生物复育做了一个了意料之外且吸睛的实验,移除噪音的效益可说是立竿见影。而我们现在解决这个问题,会比更多损害造成后才来做要划算的多。」

天文学家首次发现系外行星开普勒-1658b正围绕着一颗老化的恒星螺旋式湮灭 《广西恐龙》:这里是中国恐龙之乡!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