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湘西龙山百米深洞穴发现大熊猫化石 专家:至少有三只 或失足坠落

日期:10-15
龙山湘西湖南失足大熊猫

湖南湘西龙山百米深洞穴发现大熊猫化石专家:至少有三只或失足坠落

湖南湘西龙山百米深洞穴发现大熊猫化石专家:至少有三只或失足坠落

湖南湘西龙山百米深洞穴发现大熊猫化石专家:至少有三只或失足坠落

据红星新闻(记者陈卿媛实习记者闫沫琛实习生张慧琪责编邓旆光编辑郭宇):10月11日,中国自然资源报微博发布消息,在湖南湘西龙山120米深洞穴发现大熊猫化石,下颚骨上清晰可见标志性犬齿。湖南省地质遗迹(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湖南化石办”)研究人员历时6小时将暴露在洞穴堆积物表层的化石采集并打包运送出来。其中大部分化石留在当地保管,仅下颌骨等少数重要标本带回湖南省地质博物馆用于开展研究。经形态学研究与DNA鉴定,化石标本均为大熊猫。

湖南化石办助理研究员童光辉在接受红星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根据目前已发现的下颌骨和头骨的数量,可以判断,里面至少有三只大熊猫。不过,对于这些化石为何会出现在百米深洞,童光辉表示,有可能是大熊猫失足跌落形成;此外,还可能是大熊猫死在附近,经雨水冲刷掉入落水洞,水流又将大熊猫“搬运”到支洞。

探险队队长:探险时意外发现化石

8月3日,张家界山地救援洞穴探险队受邀到湖南龙山县里耶镇八面山景区参加帐篷音乐节,为音乐节的高空扁带比赛项目提供安全保障。

因比赛的项目5日才开始,在比赛前一天,探险队来到周边的一个天坑里探险。张家界山地救援洞穴探险队队长张国强回忆,当天来到天坑,下去大概一百多米,就无意中发现一具骨头,当时还不知道是什么,“大家开始以为是野猪,也没太在意,只拍了些照片。”

探险队拍的照片被一名平时对洞穴测量和地质有研究的同行看到,同行又将照片发给北京的古生物专家和贵州的大熊猫研究化石研究办公室,专家初步判定是大熊猫化石。

得知这个消息,大家都重视起来。第二天,探险队员再次下洞,把部分在地面上散落的骨头收集起来,用袋子打包好,并在洞穴的一个角落挖坑藏起来。

“因为我们当时发了朋友圈、抖音。有人说根据照片能查出位置。所以怕别人(破坏),就马上报告了政府。”张国强说。

发现地是个竖井天坑,没有特殊技术,一般人下不去。因此10日的时候,探险队收到了做安全保障的委托书,负责保护专家下洞去勘查确认。

在进入洞穴之前,探险队就做了完整的方案,有对人的救援方案、搬运方案、通讯方案。由于洞穴弯道比较多,对讲机的通话效果不行,队员便在洞里面布了电话线,在洞穴里面可以用有线电话沟通交流。

常人对探险队都有“是个危险活”的印象,张国强则认为,这个专业技术实际上是比较完善,有专门培训机构给探险队支持,所以不会感觉危险。张国强说,“我们既是洞穴救援队,也是洞穴探险队。我们一年会探很多洞,其中有些洞是别人去不了,我们可以去的。我们这样做一个是为了训练团队的救援技术。第二个是,如果有旅游资源,且那个洞比较美观,又有价值,我们就会报告当地政府让他们去开发,给他们建议。”

8月12日上午,探险队的几名成员和湖南省地质博物馆的童光辉等,一起进入到了洞穴。

专家:初步判定至少有三只大熊猫

童光辉在接受红星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8月7日,张家界山地救援洞穴探险队进行洞穴探险时发现化石,并在现场拍摄了一些照片和视频。后来发现该化石疑似熊猫化石,就将情况汇报给乌龙山国家地质公园管理局,该局也将情况上报。

8月10日,湖南省自然资源厅矿保处接到汇报,随即将情况转给湖南化石办。湖南化石办初步判断是大熊猫化石,但是因为大熊猫和黑熊化石的形态结构非常相似,当时不能完全确定。8月11日,省自然资源厅矿保处副处长蒋五洲以及湖南化石办的刘立、童光辉、李光等四人前往龙山了解情况,并商量采集方案。

8月12日上午,童光辉在救援队的帮助之下进入落水洞,并进行了采集。发现化石的地方,并不是落水洞的底部,而是在落水洞一个支洞连接的另外一个洞穴。

童光辉表示,根据现场情况推测,落水洞是一个垂直且深度约120米的洞穴,大熊猫不可能在里面生活,化石在此处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可能是大熊猫失足掉落形成;此外,也可能是大熊猫死在附近,经雨水冲刷掉入落水洞,水流又将大熊猫搬运到支洞,所以发现的化石骨骼很分散,并不是一具完整的骨架,这也导致很难去确定具体有多少个个体。

根据目前已发现的下颌骨和头骨的数量,可以判断,至少有三只大熊猫在里面。

童光辉还提到,这次发现的大熊猫化石是没有完全石化的化石。他们查阅资料了解到,大概是几万年前,有大量的这种食物化石证据证明,有大熊猫栖息在湖南。据地方志记载,清朝乾隆年间大庸(现张家界)一带有大熊猫活动。只不过,现在随着气候的变化,大熊猫发生了迁徙,栖息地发生了变化,现在只有在四川、甘肃、陕西才有野生大熊猫。

关于此次发现大熊猫化石的意义,童光辉提到,这丰富了我们对大熊猫古地理分布与迁徙路线的认识。根据正式发表的研究论文记载,2002年10月湖南省桂东县发现过大熊猫化石,此次是在湘西首次发现并科学采集到古大熊猫化石。

接下来,湖南化石办将对化石进一步研究,为建立古大熊猫基因库提供补充素材。因为化石中的DNA会随着时间断裂、降解,需要大量的化石材料,像拼图一样将DNA序列补充完整。这次发现的大熊猫化石比较新鲜,年代不是很久远,DNA断裂的程度会轻微一些,可以为大熊猫基因组测序提供很好的补充材料。

“对于湖南省地质博物馆而言,我们希望研究结果能够更好地发挥它的科普价值与社会效应。”童光辉表示,研究人员下一步将继续研究此次发现的大熊猫化石和洞穴沉积物,希望把大熊猫生活时期的古气候信息提取出来,让大家理解气候的变化与生物活动之间的密切的联系。

关于大熊猫化石发现地的保护,童光辉分析,这个洞穴属于垂直洞穴,深度超过100米,需要借助专业设备才能够进入洞穴探险,一般的人没办法进去。童光辉也呼吁当地政府保护好现场,以便后期进行进一步的发掘和研究。

相关:湖南发现大熊猫化石

据长沙晚报:近日,湖南湘西龙山县一处约120米深落水洞底部发现有大熊猫化石,引发关注。

10月13日,曾参与化石现场采集的湖南省地质博物馆研究部部长、助理研究员童光辉告诉记者,经形态学研究与DNA鉴定,化石标本均为大熊猫。此次化石的发现,丰富了我们对古大熊猫地理分布的认识,对研究大熊猫物种分布有重要意义。未来,这些化石将会展出,当地博物馆也会对大熊猫化石进行科学复原,让人们看到湖南古大熊猫的更多样貌。

探险队野外探洞

意外发现大熊猫化石

大熊猫化石的发现源于一次洞穴探险。童光辉告诉记者,今年8月,张家界山地救援洞穴探险队在进行洞穴探险时意外发现,在龙山县八面山一处无名洞穴内,疑似有大型兽类化石。

探险队人员随即将情况反馈给湖南乌龙山国家地质公园管理局,该局将此情况上报给湖南省自然资源厅矿产资源保护与监督处,后转交至湖南省地质遗迹(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办公室(设于湖南省地质博物馆)(下称“湖南化石办”)。

落水洞是地表水流入地下的进口,表面形态与漏斗相似。8月的湖南炎热少雨,落水洞洞穴较为干燥,有少量流水,洞穴底部还有一些淤泥。即便如此,此次化石采集工作的难度也不小。据童光辉介绍,“化石在落水洞底部,洞深达120多米,下去非常困难。虽然我们已经做过很多化石采集的野外工作,也进过很多溶洞,但还是第一次做这种垂直探洞”。

因此,相关部门邀请了张家界山地救援洞穴探险队协助科研人员下洞,并为科研人员提供安全保障。下洞前,探险队队员对科研人员进行了简单培训,当时有8名探险队队员陪同童光辉及另一位研究人员下洞。

垂直下洞120余米

化石采集难度大

“洞底没有信号,也没有光线,只能靠头灯照明。洞穴也非常狭窄低矮,存在受伤风险。洞底空气湿度比较大,氧气还充足,应该是有一些岩层的裂隙可以通风。”童光辉回忆当时的情况,“到达洞穴底部后,我们还要通过一个很狭小的支洞,才能到达化石所在的洞穴大厅。”

“毕竟是第一次垂直下洞,洞穴又这么深,多少还是会害怕。用单绳下洞就花了1个多小时,体力消耗非常大。但当看到化石的那一刻,就忘记了害怕和疲惫,变得非常兴奋。”童光辉兴奋地告诉记者,他从事古生物研究多年,化石是可遇不可求的宝贵研究材料。而这也是湖南省地质博物馆自1958年建馆以来,首次采集到的大熊猫化石。

经过6个多小时的采集,科研人员将大熊猫化石带离现场。据童光辉介绍,化石中有一个完整的下颌骨,可以明显分辨出是大熊猫标志性的两个犬齿。通过下颌骨等判断,此次采集到的化石至少包含三只大熊猫个体。后经形态学研究与DNA鉴定,化石标本均为大熊猫。其中大部分化石会留在当地保管,下颌骨等少数重要标本将带回湖南省地质博物馆用于研究。

未来将复原化石

呈现湖南古大熊猫样貌

据悉,大熊猫是中国特有种,目前主要分布在四川、陕西和甘肃的山区。童光辉告诉记者,此次化石的发现,丰富了我们对古大熊猫地理分布的认识,对研究大熊猫物种分布有重要意义。

“根据清史记载,湖南湘西地区曾有大熊猫出没,这次我们找到了实物证据。此外,化石表面会有一些洞穴沉积物沉积,通过对沉积物的研究,我们可以确定当时的古气候,还有助于研究气候变化对大熊猫分布的影响等。”

童光辉补充道,目前尚未对化石做年代学研究,暂未确定化石的具体年代,后续将进一步开展深入研究。未来,这些化石将会展出,当地博物馆也会对大熊猫化石进行科学复原,让人们看到湖南古大熊猫的更多样貌。

拯救全世界最希有犬科动物——红狼的努力遭遇挫折 中国内蒙古莫旗动物群首次发现1.2亿年前有鳞类化石——美丽莫旗蜥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