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龙是第一种拥有飞行能力的脊椎动物。不同体型的翼龙都会长时间逗留在水边,并有能力从水面起飞。图片提供:Julius T. Csotonyi
小型翼龙Aurorazhdarchid化石显示其骨骼及相关软组织。图A:在一般白色灯光下的化石。图B:在镭射萤光成像下,小型翼龙的组织更为明显。
香港中文大学(中大)领导的古生物学研究团队最近分析了一种古代翼龙的化石镭射萤光成像,发现其身体构造能够让它们同时利用双足和双翼的力量飞离水面。是次分析揭示,这种与生俱来的天赋最早可追塑至一亿五千万年前的侏罗纪时期,较以往的发现推前三千万年。研究结果已于《自然》旗下自然科学期刊《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s)中发表。
Aurorazhdarchid是生活于侏罗纪晚期的一种小型翼龙,其翼展只有约40厘米。它跟很多翼龙的饮食习惯十分相似,会潜入水中捕食水生生物,亦会进行其他水上活动。因此,科学家相信它们拥有在水面起飞能力,这样才能令它在天空翱翔。不过水的表面张力会像胶水般把物件吸着,体型细小的生物所受影响较大。故此,科学家一直未能理解这种小型翼龙是用什么方法从水面起飞。
中大生命科学学院助理教授文嘉棋博士以及他的国际团队,利用崭新的镭射萤光成像技术(laser-fluorescence imaging),分析小型翼龙翅膀及足蹼上的细节。该镭射萤光成像拍摄过程由文博士及论文的共同作者、美国科学进步基金会主任Thomas G. Kaye,于柏林自然博物馆进行。
文博士表示:「化石的镭射萤光成像提供了高解像度细节,让我们更容易仔细分析小型翼龙的身体构造。我们将这些研究数据输入空气动力学模型,并推算小型翼龙的身体构造能让它好像鸭子一样利用四肢在水面起飞(quadrupedal water launch),以摆脱水面张力的影响。」
这项研究发表之前,科学家曾认为只有在海边居住的大型翼龙才具有利用四肢在水面起飞的能力,例如在巴西发现、翼展长达十多米的Anhanguera翼龙。文博士的研究表明小型翼龙也有能力在水面起飞,而这种四肢在水面起飞能力比以往估计出现的时间早了三千多万年。
论文的共同作者、美国洛杉矶自然历史博物馆的Michael B. Habib博士指出:「本论文为翼龙的生活方式增加了新观点。我们应假设翼龙会像现今的鸟类一般,经常从海洋、湖泊和河流中捕食。」
研究文章: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8-022-10507-2?fbclid=IwAR14ETIm3Dp21vsCO3kW1d4dPJaIxyb6Vymv3PLvCI3PQ2IEGTLl-zU4pt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