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南部黄土地层年代与古环境及其早期人类演化新发现”获奖

日期:04-16
黄土高原地层演化黄土新发现

“黄土高原南部黄土地层年代与古环境及其早期人类演化新发现”获奖

“黄土高原南部黄土地层年代与古环境及其早期人类演化新发现”获奖

据南方日报(记者卞德龙):覆盖在我国黄土高原地区的广袤黄土地层,隐藏着多少人类进化的秘密?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朱照宇联合国内外学者组成的研究团队,多年来一直努力探索真相。4月15日,朱照宇领衔的项目“黄土高原南部黄土地层年代与古环境及其早期人类演化新发现”获得2021年度广东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朱照宇的办公室里,摆放着一堆标记了发现地点、时间等编号的石头,并分别贴有“砍砸器”“尖状器”“刮削器”等标签。有赖于团队的发现,这批约200万年前古人类制作和使用的石器才得以重见天日。

2018年,朱照宇团队在《自然》杂志上发文,介绍了团队在陕西省蓝田县上陈村一带新发现的一处距今约212万年的古人类旧石器地点。这项成果表明,古人类至少早在212万年前就出现在非洲以外的地方,由此将人类离开非洲的时间推前了27万年。

2001年起,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朱照宇研究团队在陕西蓝田盆地展开了细致研究,直至2007年夏天发现了一个出露十分清晰、地层非常连续的新黄土—古土壤剖面——上陈剖面。通过包括地貌学、矿物学、地球化学在内的多学科交叉研究,并运用高分辨率的古地磁定年法,研究团队对黄土地层及发掘出的100多件旧石器进行了研究,确定了其中17个层位含有石器,其年代距今126万年至212万年。

“相较于迄今国际公认的格鲁吉亚德马尼西遗址,这一结论将非洲以外的早期古人类出现时间向前推了约27万年,也将我国历史教科书上记载的最早的人类活动遗迹年代(云南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向前推了40多万年。”朱照宇说。

在朱照宇看来,让沉默的黄土道出人类进化史的秘密,这项成果仅仅是新研究的开始。如今,72岁的朱照宇依然带领团队活跃在野外调查和实验室工作的一线。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基础研究,包括广东在内的全国各地不断加大基础研究投入,给广大科技工作者提供了良好的机遇。”结合广东实际,朱照宇还建议,广东应当加大对古地质及古人类学研究的投入与支持力度。“目前已有初步研究表明在广东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可能10多万年前就有人类活动的踪迹,我们期待能够早日揭开谜底。”他说。(原标题:让黄土道出中国古人类的秘密)

相关报道:广州地化所朱照宇研究员团队获2021年广东省自然科学一等奖

据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4月15日,广东省科技创新大会在广州召开,大会颁发了2021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朱照宇研究员团队的研究成果“黄土高原南部黄土地层年代与古环境及其早期人类演化新发现”获广东省自然科学一等奖,该成果是由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联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赣南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南宁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支队、河南省地质调查院和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组成的多学科研究团队完成的。

“地圈与生物圈变化(全球变化)”是国际前沿重大科学问题,人类起源及其环境演化是全球变化和第四纪研究的关键问题之一。中国黄土研究已经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然而,运用黄土地层序列研究古人类环境的高分辨率序列仍十分稀少。该项目秉承前人“黄土地质考古带”观点,提出运用中国黄土连续序列的地圈优势去建立生物圈“古人类及其环境演化序列”的思路,通过地层学与古生物学、地貌学、沉积学、构造学、矿物学、地球化学、磁学和年代学等多种地质学方法与古人类学和旧石器考古学方法进行学科交叉,经17年长期坚持研究,积累了数千组数据,取得了具有重大国际意义的发现:首次独立发现蓝田上陈最老黄土层位中距今212万年旧石器;发现了地层侵蚀和缺失,首次将蓝田公王岭直立人化石年龄从过去的距今115万年重新定年推前至距今163万年;独立新发现了距今约45万年至212万年的20余层旧石器层位并研究了其古气候环境。研究成果使蓝田成为迄今所知非洲以外最早人类活动地点之一,促使科学家重新审视早期人类起源和迁徙重大科学问题,为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的中国黄土研究拓展了“黄土-古土壤-古人类遗迹序列”新路。成果发表在《Nature》、《Journal of Human Evolution》等杂志,入选2018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中国地质学会“十大地质科技进展”和国际“近十年人类演化领域最重大发现”等。

相关报道:广州地化所陕西蓝田黄土与古人类活动研究入选2018年度“十大地质科技进展”

据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中国地质学会公布了2018年度“十大地质科技进展”,由我所朱照宇研究员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黄慰文等组成的研究团队所取得的“陕西蓝田黄土-古土壤序列与210万年前古人类活动历史新纪录”成功入选。研究团队在陕西蓝田地区历经了17年的综合地质学研究,其中包括第四纪地质学、地球化学、古地磁学和旧石器考古学等方法,发现了秦岭山前黄土地层的侵蚀面和地层缺失,从而将蓝田公王岭直立人头盖骨年代从原先认为的距今115万年推前到距今163万年;同时,在蓝田上陈一带发现了新的出露良好的连续黄土-古土壤序列剖面,并在其中的早更新世地层层段发现了17层旧石器埋藏文化层,其年代为距今126万年至212万年。研究成果使中国陕西蓝田地区成为迄今为止已知的非洲以外最早的古人类活动遗迹地点之一。成果发表在《Nature》和《Journal of Human Evolution》上,这将促使科学家们重新审视早期人类起源、迁徙和扩散等重大科学问题;世界罕见的含多层旧石器文化层的连续黄土-古土壤序列的发现也将为已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中国黄土研究拓展新的研究方向。

相关报道:中科院广州地化所等新的发现将蓝田猿人的年代向前推进近50万年

据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中国黄土高原巨厚的黄土-古土壤地层为晚新生代地质-气候-古生物-古人类演化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天然试验场。1964年在黄土高原东南部陕西省蓝田县公王岭发现了直立人头骨化石,过去其年代曾被测定为距今115万年。在迎来公王岭蓝田直立人头骨化石发现50周年之际,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朱照宇研究员的研究团队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黄慰文研究员及英国埃克塞特大学(Exeter Univercity)Dennell院士合作,在国际主流学术期刊《人类进化杂志》(Journal of Human Evolution)发表了一项历时12年(2001~2013年)的重大研究成果,将蓝田公王岭直立人的生存年代从原先普遍接受的距今115万年提早到大约163万年前,即向前推进了将近50万年。这一新的发现使蓝田公王岭直立人头骨成为了迄今为止所知的东亚年龄最老并且非洲以外第二老的猿人头骨化石。最老的格鲁吉亚的Dmanisi猿人头骨化石年龄约175万年,其与蓝田公王岭猿人一样具有很小的脑容量。

自2001年以来,朱照宇研究团队与合作者在全面参考和仔细分析了前人大量实际资料的基础上,在蓝田地区进行了综合考察研究。借助于中国黄土高原特有的黄土-古土壤序列的优势,运用了多学科交叉的方法和技术,其中包括黄土-古土壤地层学、构造-地貌学、沉积学和矿物学、地球化学、古生物学、古地磁学和岩石磁学等方法,对十数个地质剖面进行了详细观察和测量,高分辨率地采集并测试分析了数千组各类地质样品,从而得出了蓝田公王岭直立人头骨新的年龄。他们的研究结果发现,含有公王岭直立人头骨化石及其伴生动物群的化石层并不是产于过去所认为的“下粉砂黄土层”(L15)之中,而是赋存于L15之下的一个大侵蚀面之下的层位,L15黄土层与化石层之间存在多层黄土-古土壤地层组的缺失;化石层位于古地磁磁性地层序列中的吉尔萨正极性漂移事件之下而位于奥杜威正极性亚时之上,相当于标准黄土-古土壤序列的S22~S23古土壤组合层位;在公王岭遗址以北的拥有完整黄土-古土壤层位的涝池河-贾村剖面中,含有与公王岭动物群基本相似的化石层层位和磁性地层层位与公王岭完全相同。根据上述实际地质特征和测试数据,结合磁性地层的标准年龄以及黄土-古土壤序列的轨道调谐年龄,研究者重新确定了含有蓝田公王岭直立人头骨化石的地层年龄应当是距今163万年左右,这是一个气候较为温暖的时期。这个修正的年龄可以对以往的争论和疑惑有了比较明确的回答,可以比较合理地解释公王岭化石层的地质特征以及化石群含有大量亚热带森林-草原属种的特殊生物地层学及其反映的古气候学特征;此外,公王岭猿人头骨与格鲁吉亚和印度尼西亚猿人头骨均拥有相近的很小的脑容量特征也是一个很好的佐证。

这一新的发现和修正的年龄使中国黄土高原蓝田公王岭遗址成为早期人类的起源及从旧大陆迁移与扩散的一种重要的地标和时标,不仅改写了蓝田古人类的历史并给予公众提供了人类演化新的知识,也将促使科学家们对于中国和东南亚其他早期人类化石的地位以及人类迁徙扩散格局予以重新审视和调整。

这项研究成果是基于中国黄土地层划分与对比的多学科交叉的方法所取得的,这再次证明了中国黄土-古土壤序列可能也必将进一步在全球变化和早期人类演化及其生存环境的研究中发挥应有的重要作用。

火星表面艾里撞击坑拍到外星人脚印?NASA解答 距今约5.04亿年的特异埋藏化石库“临沂动物群”:探索寒武纪演化动物群的新窗口
相关阅读: